本刊记者 谢燕青
在松阳,要找一个种茶的人特别容易,路上碰到当地人,一问,十有八九是茶农,或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想要找一个与茶无关的松阳人,那还真得下点功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松阳,凡是能种茶的田地里,都被茶农种了茶树。路旁、山上、溪边,全是茶。
这就是松阳,一个离不开茶的地方。
松阳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因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全县四面环山,中部松古平原为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主要河流松阴溪由西向东贯穿全境汇入瓯江。
茶业,是松阳农业的支柱产业。目前,松阳县已有茶园11.73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1.16万亩,良种面积居浙江省首位;良种覆盖率95.1%,居全省第二位。全县茶叶产量1.13万吨,产值10.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5.5%。其中名优茶产量1.09万吨,产值10.59亿元,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的96.5%、99.4%。全县有10万人口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每五个松阳人中就有两名茶农、茶商。
1992年底创建的松阳茶叶交易市场,随着交易量的扩大,三易其址。2005年初投入使用的浙南茶叶市场一期工程,占地1.45万平方米,市场功能完善,交易的茶品种类丰富,吸引了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北京等10多个省(市)的茶商前来交易。茶叶交易量7.66万吨,交易额46.15亿元,居浙江省同类市场首位。浙南茶叶市场还先后与苏州、济南等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使产地市场与销售市场联姻,健全销售网络。
同时,松阳县积极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自2001年下半年起,松阳县把“松阳银猴”确定为松阳茶叶主打品牌,开辟松阳茶叶的新市场。
近10年来,松阳县共繁育推广银猴、龙井43、乌牛早、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茶苗3亿多株,发展良种茶园8万余亩。2008年茶园良种率达92.3%。松阳县良种茶园亩产值5000—8000元,高的达12000元以上,亩利润3000—4000元。良种茶园已成为松阳县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业的发展,最明显的反映在老百姓的收入上,体现在老百姓对茶叶的热情之中。过去,每公斤鲜叶只能卖十几元,甚至几元,现在卖到五六十元,最高达340元。因为茶叶带来的明显而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的老百姓都不种粮食了,只种茶。
2014年,全县茶叶产值10.65亿元,全县农民茶叶一项人均增收504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1.9%。新兴乡上安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2014年发展茶厂至60家,仅依靠茶叶加工收入1200余万元,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传统产粮贫困村发展成为了松阳县首富村、小康村、第一批市级新农村。
如今,茶乡已是老少无闲。一到茶季,需要到外乡、外县,甚至外省招聘大批劳动力。松阳的茶业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带动周边地区农民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融合促进。
“百里乡村百里茶”,走进松阳,到处都是翠绿的茶树,让人心旷神怡。来到大木山骑行茶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眼望去,茶树满山,不经意种植的形状,却形成了最美的组合。随意一张照片,便是一处风景。在松阳,以茶树为主的多物种、多层次的生态茶园,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区域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生态茶园生物种类多,能量流与物质流复杂,整个系统更加协调稳定。
目前,松阳县将更多重点放在了建设茶产业综合体、茶企业总部中心、茶青交易市场及其仓储配套等项目上,并致力于高新研发,提升茶叶附加值,以茶产业发展为主线,促进全县茶产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茶业,作为松阳经济主体中发展的重点,如何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松阳人面前的命题。茶产品深度开发,大力发展茶游经济,带动周边特色民宿发展,增强松阳旅游的集群效应,我们似乎在这里面看到了茶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把茶真正地融入经济、文化、生态之中,有一天,在松阳,何必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