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纪实摄影的传播力分析

2015-08-15 00:50李培林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纪实摄影受众

王 玮,李培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210024)

“纪实摄影是以真实记录社会生活为主要诉求的表现形式,它使受众能够了解当下社会的真实状态。”[1]尽管当下的纪实摄影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成为历史,但作品的纪实性内容却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无论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过去,还是新媒体兴起的现在,纪实摄影都能经受漫长时间的考验,使人们在回顾这段真实历史时,仍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观念选择。当下社会进入以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为先导的全媒体时代,数字化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成为全媒体时代发展的主要模式,技术进步带来的先进性,给大众接触纪实摄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1 全媒体时代纪实摄影传播力解析

全媒体时代纪实摄影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为主,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接触到纪实摄影的影像,同时网络平台带动更多大众参与到传播中去,使得纪实摄影具备了传播力。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纪实摄影讲述形式虽然老套,却仍能给予广大受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增加了受众了解、介入纪实摄影的广度和深度。

1.1 传播力的界定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传播载体、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传播速度等硬件构成了传播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由媒体传播运作而产生效果的能力。2003年,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对传播力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即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2]这样一个更全面、客观的定义,凸显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自身引导受众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形成“视觉转向”,影响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众也逐步成为社会文化和传播行为的主体,从被动发展成主动。分析全媒体环境中纪实摄影的传播力,有助于加深对影像本体的认知程度,也有利于准确把握受众在读图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和主观情感互动的需求,这几点因素是纪实摄影产生传播效应的立足点。

布列松曾言:“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惟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3]纪实摄影的传播力,来自于图像摄取设备的技术纪实性,也就是摄影的纪实能力。在摄影师的操作下,能够精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或者现象,而往往在这些事物、现象的拍摄过程中会倾注拍摄者的态度、意识、思想,甚至创作灵魂。在摄影诞生之前,没有哪一种传播手段能够像摄影这样客观地记录现实社会。后出现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借助视觉的流动性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却并不能完全取代二维状态的摄影,削弱凝固时空的一瞬间所带来的巨大魅力。

1.2 传播力的提升

在全媒体环境下,纪实摄影更多地表现出摄影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思考,在图片中注入的瞬间性、视觉冲击力、真实性等元素,借助影像的力量反映客观存在的人、发展的事物和变迁的社会生活,其自身传播力的进一步提升也使纪实摄影成为参与社会变革的工具。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摄影语言有了更多展现的机会,从而深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领域,影像中的视觉元素不断影响着社会文化以及传播行为的主体,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置身于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中,感受着时代产生的巨变,纪实摄影作品不仅仅担负起记录社会表象的重任,更多的是让拍摄者、受众透过表象记录去找寻、去触及、去理解纪实影像的深刻内涵和真实价值,产生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因此,纪实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只用纯粹的形式美、意境美的美学观点去衡量,拍摄题材的定位以及视觉元素的形成,都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批判反思的传播价值。

通过镜头见证拍摄的动机、揭露暗藏的社会问题是拍摄的过程,产生出有批判色彩的视觉见证,然后通过传播媒介建构出“看与被看”的社会关系,回归对人性的思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最终传播力形成的效果。

2 纪实摄影的传播力构成

2.1 社会关注

社会发展需要纪实摄影家的记录,全媒体时代为摄影家提供了充分展现影像魅力的舞台,让受众通过接触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引发社会关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上产生共鸣。全媒体时代纪实摄影依然表达着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将镜头聚焦处于各种社会环境中的人物,而这些人是矛盾与冲突的中心,是社会问题中的主体角色,大多饱受苦难,命运多舛。纪实影像不仅塑造出不同人物的社会形象,还触及到人物的内心情感、精神世界——愤懑或是悲痛,抗争或是无奈,希望或是绝望。情感传递引发共鸣,产生关注,也作为纽带串联起被拍摄者、摄影师、受众,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纪实摄影发挥着其所具有的一种社会话语力量,即人性的关怀,这种力量可以直接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以揭露和批判现实作为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现状。

当解海龙纪实摄影作品《希望工程》形成广泛且有影响力的传播,便将中国现实社会中最真实的一面活生生地揭露出来,引发了社会空前的关注与响应,促进了社会在贫困地区教育建设的深入发展,让中国社会在世人的关注下迸发出生机。如今全媒体时代门户网站腾讯网旗下的原创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活着》,其中的纪实摄影作品跟《希望工程》一样在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敢于反映社会的苦难,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阴暗面,引发的社会关注起到了协调社会的作用。

2.2 纪实本质

真实,是构成纪实摄影传播力的基础,真实的影像才能形成对受众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对于现实性、真实性的坚守,才能确保纪实性的存在。纪实摄影对现实生活进行精准复制,实现对受众的视觉延伸,使其能够身临其境获取信息,再以勾勒出的全貌,引发受众的共鸣,实现发扬人文关怀的目的。影像促使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延伸,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在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记录、表现。“中国纪实摄影并非一味地为了保留和回忆,一味地以‘客观记录’顺应时代的潮流。”[4]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必然捕捉最具代表性或象征性的瞬间形态、场景或细节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感情,从而最大程度地展示传播力。

2.3 人文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即对生命个体以及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权、人性、人的尊严的肯定与宣扬,对不公现象的揭露与抨击。将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置于全社会的重要地位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任何一种感觉的延伸都将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也就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5]受众借助媒介弥补现实的不足,将视觉等感官延伸到肉体无可触及的地方,在纪实摄影作品中实现身临其境的信息获取,以视觉形式勾勒真实社会的全貌,引发感同身受或恻隐之心,培育普世情怀。纪实摄影对于人文关怀的贯彻,一方面体现在摄影师拍摄的自觉,主动将相机运用到人文语境的记录中去,用见证来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无意识、机械的记录;另一方面,纪实摄影在客观的视觉记录的基础上注入了对人性的关爱,在拍摄过程中有强烈的人性关怀,有对道德的坚守。不以利用别人的苦难谋取自身利益的姿态从事拍摄,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2.4 责任意识

符合纪实摄影本质的拍摄以及传播行为的本身就是摄影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纪实摄影师的责任意识使其不仅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者、记录者,也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怀揣责任意识所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在社会传播中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感染力,成为更多人的希望与动力。

苏珊·桑塔格说:“一张照片可作为某件发生过的事情的不容置疑的证据。”[6]真实完整的记录,既是摄影的技术特质,也是纪实摄影责任意识的表达。无论在哪一种传播体制下,摄影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强大的渗透力,特别是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有广泛的传播范围、有稳定的受众群体,能相对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情绪,进而对现实中不妥现象形成有效的批判与遏制,对苦难的真相进行直观的视觉传递,激发出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有效的社会关注。从社会生活的任何角度切入,哪怕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场景,肩负责任去拍摄,对于纪实摄影而言都具有价值和意义。

3 全媒体时代发展纪实摄影的现实意义

全媒体时代纪实摄影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实影像借助大众传播工具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参与传播的受众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而这部分受众对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有持续关注的热情与需求。社会关注的增加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纪实摄影的创作,促进了摄影事业的发展。

纪实摄影并不是传统艺术思维方式中的题材、流派和风格,而是一种态度和立场。笔者认为,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家大多没有忘记、推卸知识分子的责任,他们善于思索、富于正义感、有独立判断意识。中国摄影人正在不断尝试用手中的照相机思考社会,用犀利的镜头语言观察社会中的群体是以何种姿态存在于世的,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未来面貌的改变,因为纪实摄影本身就是具有思想、主张和批判性的活动。

纪实摄影的批判性,从另一种意义上能够帮助社会进行自我调节。所以,纪实摄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良主义”,将一个理性社会的运作变得更加合理、规范,舒缓矛盾,解决问题。制度和意识上的滞后,导致贪污腐败横行,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伤害事件频出,社会孕积的矛盾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纪实摄影作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活动,无论从社会学理论探讨,还是监督体制运行,都能够发挥由社会关注带来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作为全媒体时代一种传播形式,其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重要。就当前国内纪实摄影的现状来看,通过纪实摄影作品展现出的一些社会现状也没有得到程度与之相对应的认真对待,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如环保问题、贫困问题等等,都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严肃回应。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实摄影家孤军奋战,期待以一己微力挤开真相之门,就显得极为吃力。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人在全媒体时代能够领会纪实摄影的本质,投身纪实摄影的创作实践活动,坚守住纪实摄影的精神,用手中的相机引发社会关注,给予世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1]梅长青.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 [J].学术交流,2011(3):213.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吕援朝.论纪实摄影的美学及社会意义 [N].人民摄影报,2006-04-03(7).

[4]刘刚.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本土特色和未来发展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370.

[5]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纪实摄影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砚边纪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新闻纪实类
最美的摄影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