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桦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贵州 六盘水55300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文言文教学,要为培养热爱汉文化、肩负民族使命、立志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应有作用。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在大语文的教育背景下,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1]研究大语文,文言文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延续至今唯一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浩若烟海。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获取一种密码,开启古代文化。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责任,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国家的文化,都应肩负起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重任。语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数千年的沿袭和积累,不能弃之如敝屣。语言是民族思维的积淀,是传统智慧的结晶,是绵延千载的中国人的血脉,是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基因。“特别是选入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内容充实、思想深邃、言辞精炼、文采斐然,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阅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品味其凝练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须矫正。”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诸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今人要想了解与继承,必须能读懂文言文。这样才能对其有明确而透彻的了解与把握,从而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发扬光大,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学习文言文,也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文言文中蕴含着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有很大部分在今天也还很有意义,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以放为本、以活为先、以情为基,文言文教学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能力,从而最终接受这份遗产,并把它传下去。文言文教学,读,很重要,周复刚先生认为“无论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有多少,首先应当让学生在语言层面上真正读懂文言文。这是千金不易的硬道理。通常所见某些仅凭浅薄粗陋的一知半解、穿凿附会的曲解误解,便天马行空、信口开河的所谓‘发挥’,轻者可谓取巧,重者堪称欺世。非只是传播的知识错误,更助长了华而不实的不良学风。”[3]
1.初读。初读是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要求学生拿到一篇文言文时,借助课下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来初步感知文章的过程。初读也是粗读,掌握文章大意,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及实在不懂不会的字词句勾画出来,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在那里纠结,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要知道很多时候,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研读。研读是一个比较仔细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按照学生层次分成不同小组,借助课下的注释、工具书,自己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或是询问老师以解决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务必做到字斟句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疑难做发散思考,比如某些字词的解释,可以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查验不同注家的解释,参验以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求真,知道古人到底要表达个什么意思,以及这些知识在今天还有没有在生活里使用的现象。这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说。说出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尤其是通假字的读音解释,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等,也可以说对句子翻译、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子,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等,写得精彩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观点的句子,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文中的名言警句等。还可以说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疑惑。文言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应关注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之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让学习变成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3.诵读。诵,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自然会意。古之学者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晨读夜诵,反复吟咏。不读不背,难以成才。有个典故说曾国藩少年时十分愚笨,某个盛夏的晚上,他的书房来了个小偷,正翻箱倒柜找东西,这时曾国藩从私塾回来了,小偷赶紧藏到床底下。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一篇文章,他怎么都背不下来,但他很执著,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仍无睡意,他反复洗脸提起精神。这可苦了小偷,他本想等曾国藩睡觉后,再出来再拿点东西走人。听曾国藩这劲头,好像是不睡了。夏天炎热,在床底下的他满头大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若干遍,还是背不下来,他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床底下爬出来,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下听都会背了。”说完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从此他更加努力,勤能补拙,终成大器。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久而久之,自然熟读成诵,更会从中体会古文的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4.美读。美读强调读出知人论世,读出以意逆志,读出历史文明。美读,正如马建君先生说的,“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为文中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美读比之诵读更高一个境界,或吟或朗,心到音到,抑扬顿挫,恣意自然!不能有口无心,催人欲睡,更不能矫揉造作,拿腔拿调。美读之至境,是平淡自然地说话,生活化地用心说话,像平常百姓生活中无一点矫饰地说话。这是读的至高至纯之境!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产生共鸣,于是自然去说,随心去说,便能动人心魄,也能提升自己。可直接感受经典诗文的声韵、语句与结构,且对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提高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于向经典作者借到了这样那样的正能量。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读古人之书,身临其境,像屈原说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明白古人之处境,就会真“替古人担忧”。进而如就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美读是一种体读,是一种悟读,是一种历史的穿越,是一种精神的穿透,感受贤臣的忠心赤胆,感受良将的征战沙场,感受骚人的大喜大悲,感受迁客的无奈与沧桑、落寞和凄凉。
语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文言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意识,主动去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感美、形象美、逻辑美和思想美。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文言文,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个人的读还属于一种半透明阅读,只是一种感知、一种领会。虽然通过美读感悟,文章渐次清晰,也仿佛走进了作者“内心”。但严格说来,当学生不能真正表达想法、情感、困惑甚至偏见时,真正的学习还没有进入状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文化的结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师生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指导、要适时适度地参与,最后要起到或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以舒格拉底说的助产士的思维促成学生理解文本。朱自清先生认为“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4]赏析的内容可以是:人物、情感、哲理、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以及表达意图等等。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多读多背文言文,最后还要体现在应用上,主要的应用就是写。中学生很多都怕写作文,多读多背古诗文有利于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以传神生动,表词达意句式灵活,修辞运用巧妙,从而写出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散文》杂志原主编贾宝泉说:“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气势恢弘,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思想深刻,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文字精简,请去读古文;如果你希望你的作品长寿,请去读古文。人欲长寿不能向孩子请教,只能就教于老人,散文欲长寿也须研究古文,向之求解。有些古文历经数十世纪风雨贯通不同时代依然健在,这个事实本身就是答案。优秀古典散文提醒我们,贫气不是幽默,浮躁不等于创作激情,媚俗不等于深入浅出,似通非通不等于句法革新。”
文言文语言简约凝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每一篇流传至今的作品,都历经了锤炼并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用语凝练结构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审美性和变幻多端的表现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活水源头。许多著名作家,文言文造诣就很深,他们从文言文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内化而为我所用,以加深文章内涵。比如,贾平凹善于运用一些古雅古朴、韵味十足文气弥漫的词句,让其作品呈现出古朴厚重的风格与气质。
大语文还体现在学好语文是一种民族责任,如今“整个古典文化的被疏离是一种事实,教育并没有提到文化传承的高度。面对民族文化在世界大融合中的离散趋势,西方大国文化入侵事实的存在,恢复和强化古典汉语、古典文学的学习,发掘古典的当代性,并以古鉴古以古鉴今,提倡充分地阅读、科学地欣赏解析古典汉语、古典文学语言,将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一代人的文化修养中复制、培养、维护,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这是当下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5]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更可说是教育的最高向往。学习古代汉语古典文学,首先是继承语言传承文明,并对这些古典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思想,进行当代思考,当代的实效性利用,使之发扬民族文明正能量。
[1]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2).
[2]范铮.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9).
[3]周复刚.探骊得珠 导夫先路——读王昱昕《文言文教学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郑力乔.民国学者胡适等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理论探索及其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5]吴忌.对文言文教学的民族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