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事入词、用典达意、婉约柔美——秦观词作探微

2015-08-15 00:50:27杨映雪李金松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秦观用典词人

○杨映雪 李金松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秦观是北宋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对其感兴趣倾心研究者颇多,评价极高,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甚至推誉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其词的确值得我们细读、玩味和揣摩。仔细品读,就会于其词幽微之处领悟其微妙。秦观的词在叙事艺术上造诣颇高,融事于词,多用白描;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典故,精当的用典彰显词人的底蕴,成就了他传世英名;此外秦观更善于营造凄婉意境,细腻自然的感情浸润于字里行间,婉约柔美、独具善感,这也是秦观词深受后人喜爱的主要因素。

一、融事入词

大家知道,一首词十几个或几十个字,若想在这样短的篇幅中将一个故事的主要脉络点出来,只言片语就使读者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和思考,需要不凡的功力,而秦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董乃斌先生将古代诗词的叙事,分为“事在诗词之内”,“事在诗词之外”和“诗词内外都有事”三种情况。[1]在秦观的词中,事件融入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如《望海潮》一词: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重过驸马都尉王诜园时所作,此地当年苏轼率苏门诸学士经常游览,并举办雅集等一系列文人活动,而今秦观一人独来,心中不免升起怀旧情思。秦观记起曾误追了人家的香车,正是因为柳絮翻飞,蝴蝶飞舞,引得春思缭乱,柳阴下的桃花小径将春色乱纷纷送入千家万户,西园夜里宴饮,乐工吹奏胡笳,色彩纷呈的华灯高挂遮蔽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这些都是回忆里当时的盛况,酒宴的繁杂和人们高昂的情绪无一不在字里行间得以勾勒。鼓声穿天,光亮如昼,人声鼎沸,这三个细节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全部乐趣,已经无需赘述每一个情景。秦观将叙事融于景和情,不但丰富了词本身的内涵和分量,而且对于情感的抒发也起到了烘托和推动作用,让所叙之事所抒之情相互补充衬托,明白晓畅,避免了晦涩难懂的状况,而且语言简洁、清晰、明快,正如王安石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2]

秦观的叙事手法多采用白描。简单明白地直接勾勒事件本身,而不用过多语言描述发展过程,一步到位。正是“与古代文言小说往往是简洁交代关键性细节而不铺叙事件过程,与古代绘画往往突出核心意趣而省略枝节描画,在原理上是一致的。”[1]如《桃源忆故人》一词: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这首词写的是少妇独坐闺中的寂寞情思。矜持的望着枕上被上的鸾凤祥和,徒然伤心地和衣而卧,艰难睡去之后又在梦中惊醒,看到窗外月光皎白,冷霜正浓,耳旁传来《梅花弄》清浅的撩拨。这样简洁的手法不加修饰,清新自然,读之如饮甘泉,清冽舒畅。

二、用典达意

秦观存世词大约96首,其中用典的词多达90余首,占总体94%左右。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事类》篇中给用典下的定义就是:“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3]有些词人用典生疏,不但不能通过典故将词的意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相反会因此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而使得整个词的质量降低。但秦观不同,在他的词中,用典适量,恰当,浑然天成,所用之典使得词本身意蕴更加丰厚,文雅庄重,含蓄婉约。而且典故取于诸家,博采众长,秦观的博学厚积由此可见一斑。

他的用典方式主要有直用和化用两种。直用,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即直接引用隋炀帝《野望》:“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又如《丑奴儿》:“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中的“芙蓉”代指脸面,即来自于唐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将前人的思想荟萃直接引用过来,不加以改变,而是在形同的基础上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运用巧妙,别有一番滋味。化用,如《望海潮》:“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来源于西施与范蠡的故事;再如《风流子》:“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化用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化用相比直用更加灵活多变,对原典也有了新的认知角度,是秦观词中最常见的用典方法。不但丰富了词本身的故事性和文学性,而且也彰显了作者本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炼字功力。

由于拘泥于字数的限制,词人的复杂感情想在词中全部彰显并不容易,这个时候用典就成为了最明智的选择。秦观的用典在加深主题深刻程度的同时抒发自己纷呈的感情,以小见大,言简意赅。在另一方面,秦观一生中因文字获罪多次,也曾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或许是促使他填词用典的原因之一吧!用典使诗人的心旨可借他人之事说出,这样虽不能完全避免奸佞小人摘取一枝半叶,断章取义地曲解词人的意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当他贬谪郴州时,对现实社会心怀不满,却又十分无奈,因而作下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桃源望断无寻处”,此“桃源”借用典故,出自陶潜的《桃花源记》。词人目寻当年陶潜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既是“望断”,亦即枉然。衬托对比了词人的贬谪处境。他对于“桃源”境界的向往和追寻,是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觅得悠远宁静的精神家园,最终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衡。[4]

三、婉约柔美

宋型文化偏于柔弱内省的精神品格,使这种带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蒙上了内省凄怆、愁郁难解的色调。[5]张炎的《词源》将秦观词概括为“婉美”,历代的词评家也对《淮海词》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所谓婉美,是婉约柔美,独具善感。读秦观的词,就如同用手抚摸一位正值妙龄的纤瘦女子的一头如水秀发,清丽可人的姑娘靠在膝上,后颈上脊骨清晰可见,一声幽叹叹尽人间繁华。这就是秦观的词。有着“夕阳飞花般幽美哀婉的色调。”[6]以这首《浣溪沙》为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在春寒料峭时节独自登楼,阴着的天仿佛时值深秋,屋内放一尊画屏,画的是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半空自在飘飞的残瓣轻的好像是一个梦,细雨丝丝如同惊梦后的一笔忧愁,用银钩勾起珠帘,任思绪飘摇,挥散不去。似乎每一年春来,都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正与陆机《文赋》中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相反,诗词创作更推崇以情入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7]时值初春,词人感受到的却是深秋,可谓以情入景吧,这就是“有我之境”。[8]

他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帖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词中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忧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秦观词作的妙处。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敏锐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清周济评价秦、周词法之异,指出:“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9]漠漠轻寒,似雾如烟,“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郁气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这正是“幽微善感的词人之本质”。[10]

生活中,我们总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而词人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端,化为有声的词作,恰与读者心境暗相共鸣,因而牵动着历代读者的情思。

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存世永流,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我们阅读品味。

[1]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J].文学评论,2010(1).

[2]宋史[M].中华书局,1999﹒

[3]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王小育,夏日光.意象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3(1).

[5]张文浩.登楼凭栏:宋词言愁的一种表现形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李娜.以“格式塔”心理学看秦观其人其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7]李枫,关黑拽.唐宋词中“愁”的若干意象[J].时代文学,2012(4).

[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9](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M].中华书局,1986.

[10]叶嘉莹,灵谿词说论秦观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秦观用典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词人的职业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36
秦观拜师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中华书画家(2018年1期)2018-01-14 21:50:32
《秦观 踏莎行》
中华诗词(2017年2期)2017-11-08 08:46:13
漫谈诗词“用典”
中华诗词(2017年8期)2017-02-06 03:15:46
林逋梅妻鹤子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