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荃 李德新
(兴国县第七中学,江西 兴国342400)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素养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作了如下构想: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语文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新课标精神,教学实践要围绕以人为本、以本为本展开。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一教学理念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完美健全的人格,拓展青少年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完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本为本”,即要求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讲究“厚积而薄发”,余映潮提出“语言积累教育研究,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课题”。可见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积累包括字、词、短语、句式,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因此,要抓好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培养,诵读、品析、积累和运用。
1.日积一句。以积累古诗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谚语箴言等为主,并写上对句子的理解,试着运用。
2.举办朗诵会。以诗朗诵和经典文本朗诵为主,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形成感悟和见解,积淀人文素养。
3.开展活动。不定期开展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如成语趣谈、成语接龙、成语表演、巧填成语的活动;围绕故事进行的故事沙龙、故事新编活动等。
总之,通过对字词句的读背识记和赏析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语言积累。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的方法和写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我们构建了“读”“品”“悟”的教学框架;课外阅读我们进行了圈点勾画阅读积累的方法传授,结合课内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归纳如下:
1.画读。在阅读中边读边准确地画出有关内容,有重点地掌握阅读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2.摘读。教学生分门别类摘录自己需要的有关内容。或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并注记何时何刊作者。
3.注读。就是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评论、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4.改读。即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抱着分析、研究、探索的态度,将正确的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对错误的、消极的东西提出改动意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拓宽课外经典阅读的资源,积淀人文素养,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中体现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等。
1.仿写改写补写。仿写,抓重点词语联想练写,如抓住“红装素裹”一词,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描写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象;改写,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从而号召学生改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补写,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适时地引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2.建立素材库,编写随笔文集。引导学生多捕捉经典素材,多关注生活中的素材,随时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并归类入档,经常做些转述素材、组合素材、变式表述素材等“语言体操”“思维体操”式的小训练。自编随笔文集,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亲情”、“校园生活”、“社会瞭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等,结合积累的素材,确立角度,确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写或长或短的随笔。
3.创办班级文学社团。定期组稿并举办班级主题征文、现场作文大赛等活动营造“生活语文”、“社会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校园文化;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讨论、探究、对话、积累、整合等都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以及诗歌鉴赏的方法、小说阅读的方法等微观和宏观的方法。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围绕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占70%;小组合作,学生讨论并解疑占20%;教师点拨难点占10%。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互补原则分组,每组6人左右,选好组长,由组长落实任务检查、完成。做到“扎扎实实,少讲多练,张弛结合”。经过探索实践,我们组形成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六步三环节”模式。教学流程“六步骤”依次是:课堂导入、预习展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训练、过关检测。“三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反思。
总之,新课标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体现在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实践要以“以人为本”、“以本为本”;以抓好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为基石;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以优化高效的语文课堂为追求;做到以人为本,开放课堂,教学相长,气氛和谐,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程韶荣.当前语言积累教学的症结与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1(3).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李春华.阅读常用的十五种方法[M].新作文写作新思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