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亮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刘国正根据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对当地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了语文生活观。
首先,语文生活观建立在他对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刘国正是著名诗人和杂文家,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深谙写作的规律,他根据自己的体会,认识到写作必须联系生活,否则不易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上的写作虽然与日常的写作不同,但是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反映。他在学习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时,发现叶老也持这样的观点,叶老说:“这(指作文——引者注)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1]这坚定了他的信念。在以后的教育研究实践中,他不断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经过反复考虑,他提出,生活不仅是发展写作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写作需要联系生活,阅读和听说活动也需要联系生活,它们与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刘国正逐步形成了“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其次,语文生活观是在他对古代和当代语文教育弊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国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既产生足以令后人骄傲的精华,也产生一些糟粕,对这些精华和糟粕要清楚地认识。刘国正认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糟粕至少有三条:(一)封闭。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应试,读,限于四书五经和前人的著名闱墨,写,限于八股文和试帖诗,把学生的思想和写作禁锢在狭小的牢笼,忽视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二)灌输。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一味灌输,不重视学习技巧,只强调死记硬背。(三)脱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症结是脱离生活,导致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和狭隘、教学过程的机械和呆板。因此,当代语文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以克服以上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不少。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就曾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语文教学与生活脱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1980年代中期以来,应试教育席卷校园,语文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进一步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语文训练变成纯技术的训练,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刘国正针对这些弊端,提出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再次,语文生活观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和具体化的。
刘国正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经常到基层进行考察调研,了解语文教学。1989年,他到河北遵化一中考察胡玉柱老师的中学语文教改实验,发现胡玉柱老师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圈子,使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核心是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1993年,他到河北邢台八中参加“大语文教育”研讨会,考察了张孝纯、张国生等老师进行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发现“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就是与生活联系。1997年,他到湖北宜昌考察语文教改实验,他们实行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使他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就是这样在调研中逐步深化和发展的,他的思想不是停留在书面的,而是证诸于实践的。在调查了宜昌的语文教改实验后,他说:“如果说对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前此还不够具体,那么他们的实验中已萌生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便于操作的教学措施。”[2]他的语文生活观得到具体的验证。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的内涵是,在语文教学中,无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
要了解语文生活观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生活”这一概念的含义。刘国正说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2]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不仅要联系现实的生活,而且要联系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感情。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个指导思想。它要求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并非要求每一项教学的具体安排都有联系生活的内容。它要求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只要教师注意,总能找到联系生活的内容。学生学校生活、家庭及社会生活充满语文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指导学生全方位地学习语文。
具体来讲,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内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课堂虽小,但与外面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生活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学习,而脱离生活,则有可能将学习变成机械的技术训练,用力多而收效微。只有联系生活,学生才能读懂课文,才能懂得语文的运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和校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不能拘于课堂的狭小一隅,而要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语文。
刘国正这一观点非常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课内主要从书本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要适当地联系生活。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相联系。课内要联系生活,但毕竟以学习书本为主,而且受到课堂的制约,联系是有限的,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去学习。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3]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关键是要使学生有学语文的意识。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课内和课外是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
刘国正倡导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说: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和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的精神是相通的。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材,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有助于理解新课改精神。刘国正说:“联系生活指的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课堂方寸之地联系着大千世界。”联系生活并不是要求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要与生活相联系,而是要求教师有这样的意识:语文课程教学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要设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联系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方式是多样的,特别是一些绝好的契机,是难以预计的,重要的是教师处处留心。
语文新课程增加了一项新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对于理解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启示意义。刘国正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除了课堂还有校园、家庭和社会,后三个场所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语文活动,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这些观点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神是相通的。通过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综合性学习。
与生活相联系,是刘国正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无论是教材编写、教育科研,还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指导,他都非常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结。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语文教育联系生活则会生动活泼、左右逢源,如果脱离生活,就会变成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1]叶圣陶.作文论[A].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A].刘征文集:第1卷:语文教育论著[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