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教材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以河池学院《广西当代文学》为例

2015-08-15 00:50:27陈代云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河池当代文学校本

○陈代云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5463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扩招开始,中国逐渐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意味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做与之适应的调整,其中,教材改革就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教材是专为一门具体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1]一般说来,高校的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某个专业的学生必须统一学习和完成的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导向,选修课程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现的是地方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某些特殊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促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的努力。校本教材一般来说是选修课程,它是一定条件下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教学优势的综合体现。

2014年2月,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加快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在这种形式下,地方高校首当其冲,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主要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当然需要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体系需要相应的教材支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理想状态是校校、校企、校行(业)合作,这种教育的导向十分明显,属于“订单式培养”,不同的“订单”需要不同的课程和教材,所以统一的教育模式必然被打破,那么,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体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即使不能实现“订单式培养”,毕业“包分配”被多样化的就业形式打破之后,学校和教师也应该积极调研,因地制宜地改革教材,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就业,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可以说,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为本”和“课程开发”是关键。[2]所谓“学校为本”,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要立足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是要利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开发校本教材。也就是说,既要有需要,还要有能力。《广西当代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是河池学院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本教材,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广西,毕业后大多留在广西工作,因此,了解地域的、民族的文学对于毕业后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广西当代文学》一书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课程,该学科的教师长期研究广西当代文学,成果丰富,优势突出,目前已出版的专著有《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地域·民俗·家族:黄佩华的文学脉流》、《边缘地带的解读:广西当代文学批评》、《本土的声音:世界性视域下桂西北文学的多维解读》,等等,另有研究广西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论文数十篇,对广西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有深入的研究。《广西当代文学》正是一部体现了地方需要和学校优势的校本教材。

1988年,国家下发了《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鼓励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自编教材,如今,教材的自编率已经大幅提升,据湖北大学对武汉15所高校的调查显示,40%的在用教材系自编教材,公共必修课自编教材高达80%。[3]在大规模自编教材的热潮中,粗制滥造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教材编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校本教材也是如此。《广西当代文学》以广西本土作家和地域文学现象为中心,以学生身处其间的历史文化语境为背景,介绍和分析了广西当代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为学生的中国当代文学视野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出生、成长、生活、工作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学活动和文化传承,对他们毕业后从事文学写作以及与文学写作相关的文字工作储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该教材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成不同的板块,史论结合,开设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具备理解和接受广西当代文学的基础,在中国整体的文学背景下审视广西当代文学,分析其发展趋势,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广西当代文学》不仅介绍了陆地、包玉堂、韦其麟、蓝怀昌、聂震宁、潘琦等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家,也分析了杨克、林白、东西、鬼子、凡一平、黄佩华、刘频等追求现代性的作家,同时涉及朱山坡、李约热、何述强、杨映川、蒋锦璐、刘春等青年作家,反映了广西当代文学的层次与流变。教材不仅有严肃的作家文学,而且介绍了彩调剧、壮剧以及《刘三姐》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的戏剧,具有独特性,契合民族地区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所以,《广西当代文学》内涵清楚,外延明晰,是一部针对性强、有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

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相同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相同的课程,知识和技能高度同质化,这种统一的课程模式难以兼顾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别,地方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方的高校往往缺乏竞争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前往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这些地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为了立足本土,服务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开设适合特定学生群体的校本课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广西当代文学已经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过一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其作用尚在显现之中,但在此之前,我们开设过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我们感到,作品选读仅仅是以作品为点向学生介绍广西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课程内容,撰写了《广西当代文学》一书,将广西文学鲜明的时代烙印、浓郁的地域色彩、强烈的崛起愿望、多元的创作格局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关于广西当代文学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优秀的校本教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发挥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撰写《广西当代文学》这样的校本教材并开设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地域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化历程,而且对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关工作有促进作用。从开设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到撰写《广西当代文学》,我们积累了一些撰写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地方高校使用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本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热爱和专注的领域成为有用的人才,实现人生的价值。传统的大学教育往往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人的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擅长学术研究,因此必然会出现不适宜研究工作的“废品”,这些“废品”在技术应用方面可能有巨大的潜力,适合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然也不允许大学都去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地方高校的肩上。我们知道,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异曲同工的。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弹性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开设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河池学院很多学生都来自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从小生活在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环境之中,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学,因此编写一部他们身边的文学教材,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和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对接”。《广西当代文学》就是这样的校本教材,它以学生所处的文化语境为依据,面向民族地区,面向现实,针对性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广西当代文学是一门自由选修课,并不要求所有同学学习,它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若干课程模块中的一个方向,面向那些对民族的、本土的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补充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储备条件。

第二,校本教材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有特色,能否在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看培养的学生是否有特色,是否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经过长期的积累,河池学院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河池学院出作家已经是广西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广西当代文学》一书提到的著名作家就有数位毕业于河池学院。多年来,河池学院的毕业生活跃于教育、文学、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以文学写作和文字相关工作见长,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毕业于政法、数学、英语、舞蹈、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河池学院,《广西当代文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助推剂,通过撰写教材和开设课程,教师更加熟悉广西文学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路径,指导文学社团和第二课堂更有针对性,学生了解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线索和趋势,不仅增强了对民族、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增加了对校友、对学校的亲近感,他们写作训练的热情也会得到提升,写作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加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写作能力强已经是河池学院毕业生的标签之一,写作能力既是河池学院办学特色的体现,又是应用型人才的操作技能之一。可见,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第三,校本教材导向清晰,突出了服务地方的特色。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地域宽广,不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尽相同,人才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够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能将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应用型人才,因地制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近年来,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以语文教师、公务员、新闻、文秘以及企事业单位文字工作人员为主,学习《广西当代文学》能够帮助他们胜任这些工作。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传承文化不仅要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要传承与少数民族学生关系密切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亲近感,有认同意识,才能促进教学工作;公务员在民族地区工作,也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广西当代文学》能够反映出广西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他们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新闻、文秘和其他文字类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写作,《广西当代文学》以他们的校友和身边的作家为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所以说,《广西当代文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服务地方的教学目标中,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第四,校本教材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和多个层次,除主流文化外,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中,民族传统蕴含着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其中很多充满了正能量,需要继承和发扬。文学课程在其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学课程不仅具有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特点,还肩负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在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方面,校本教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自我娱乐,而是最日常和最持续的文化认同方式,《广西当代文学》从国家、民族、本土、现代等层面审视广西当代文学,从中既可以看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也可以看到本民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校本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自己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力求避免粗制滥造,要因地制宜,从满足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有实际效果,这样,才能发挥校本教材应有的作用。

[1]权利霞.关于教材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10).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兴昌,朱坤泉.高校教材“本土化”现象探析[J].中国出版,2004(11).

猜你喜欢
河池当代文学校本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