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娟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226001)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形成了重要的晚清小说流派,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
李宝嘉、吴趼人、刘鹗等是优秀的谴责小说家。他们文笔诙谐、幽默,长于讽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是杰出的讽刺艺术家。他们高超的讽刺艺术是通过六种手段表现出来的。
赫尔岑说:“嘲笑是一个最强有力的武器。”①作家从嘲笑中,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否定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和对真善美的肯定。谴责小说家们擅长嘲笑,作者经常用精心设计过的生活和社交场面给以人物以无情的嘲笑,揭露其的丑行。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各种社会的怪胎和黑暗现实就被作者无情地鞭挞。
第三回,一个“志向远大”的妓女,决意要打入上层社会。经过一系列的筛选与考验,她决心嫁给一个绍兴的“土老儿”。虽然这“土老儿”与她原本的期望相差甚远,但她仍然靠精明的策划,弄了个诰封夫人的二品命妇,圆了旧梦。
第七十四回中,祖父被迫吃下孙子掉在地板上的残羹剩饭,只因为他年过七殉,竟胆敢不速速死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力图嘲笑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官场现形记》集中表现特定的社会阶层——官场这个独立自足的、微型的世界。小说使用嘲笑曝光了一系列外表端庄但本质丑陋不堪的行径: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媚上欺下以及买官卖官。
第三十八回,一朝廷命官与其夫人苦思升迁之道,经一僧人点拨,他们向顶头上司的爱妾叩头,奉这小他们二十岁的女子为谊母,从而如愿以偿。
正是在这一段段无情的嘲笑中,读者明明白白地了解了这些黑暗的社会现实。
谴责小说家们面对现实社会的正统价值分崩离析,对其进行嘲弄的同时,也采取了猛洒狗血式的丑怪风格,他们的丑怪风格远远超越了前人的反讽特色。吴趼人和李伯元对当时的价值观念提出了公然挑衅,一般反讽模式追求的是旁敲侧击,丑怪具有的嘲讽力量,表现在将本不相容的角色、行为和主题糅合成一种奇诡和谐,不管这一表面和谐是多么的不自然和不可理喻。在晚清作者眼中,荒谬成为理所当然,正常的反倒成为不正常,晚清谴责小说作者在人与非人以及高尚和粗俗的价值系统之间,建立了一种类比,从而开创了又一种小说的模式。在谴责小说家的笔下,一群丑角都是以豪华铺张的日常生活或者残酷可憎的欲望构筑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只要选准了目标,就会不择手段,表现出一派混世哲学。
《官场现形记》中第一、二回,陕西同州府的朝邑县赵、方两家请城里的夫子敦促孩子读书,求取功名,其争先恐后状,滑稽非常。这赵家的子孙忽然中了秀才,方家有心攀附,托人做媒,定下亲事,方才心里平衡。两家心里雪亮,除开表面的荣誉,“做了官,就有钱赚”。然而中举的赵家后生在等待有利可图的官位之际,终于明白,如果没有合适的关系,他连最基本的官位都捞不到。只有当一个掮客为他精心安排拜见上司,备好“贽见”与“门包”等必备财物,加入买官卖官的集团,他的求学过程这才大功告成。从这些故事里,读者能十分清楚地看出当时官场的丑恶黑暗。
谴责小说家像公正的审判官,剥去社会怪胎身上涂着油彩的外衣,将他们丑恶的灵魂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嘲笑、沮丧,同时这种“丑”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作家生动而形象地揭露了他们的丑、卑劣和肮脏,就使讽刺形象成为对晚清黑暗社会的否定,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这就是谴责作家的讽刺艺术魅力之所在。
以虚构的一两个神话人物活动为线索,把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贯串起来,这是当时的写作模式,然后这部小说在创作中自成特色:首先它运用的是人们熟悉的滑稽形象做主人公,给作品奠定了喜剧的基调,再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写那些荒诞不经的事情,构成一种怪异可笑的氛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首先感到的是一种滑稽感,从笑中感受到其中的讽刺内涵。我们看例子就可以看出这种手法的巧妙。
吴趼人《无理取闹之<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漫画成通臂猿,使其腐败堕落,鲋鱼被麻鹰大王抛出原本居住的西江,幸遇见庄生,正等待庄生掘西江水来救,通臂猿答应救鲋鱼,却要钱。鲋鱼已被麻鹰大王搜刮殆尽,无钱给猿,猿便用定身法定住了庄生,并且见风使舵,与麻鹰大王沆瀣一气,把西江水搬到麻鹰大王的家乡西牛贺洲,使得西江一带“愁云惨黯,毒物弥漫,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片江流汹涌之声,如千军万马,登时两岸居民,扶老携幼,呼儿唤女,神号鬼哭,狗走鸡飞”。这篇小说看上去是“无理取闹”,但把鲋鱼看作安分守己的中华民族,庄生看作救世救民者,麻鹰大王看作英国侵略者,通臂猿看作是搜刮钱财的官僚们,作者的意思就很明白了,这篇小说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用影射的方法表现出来,表示对时局的看法。
在这些神魔鬼怪随意铺染的新编故事里,读者往往将古人与今人相杂、古事和今事相杂之间看出当时的政治面貌,了解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作家虽不直接针砭社会,但他用曲笔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时间观念,达到了社会批判目的。小说将不可能汇聚到一起的小说人物相碰撞,在情节的故事新编中给读者带来很强的阅读兴趣。
夸张是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使用夸张能够鲜明地突出和揭示现象的本质,夸张能赋予作品瑰丽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夸张能揭示和深化主旨,更强烈地表达爱憎感情,夸张运用还能使作品自然贴切、新颖别致、变化多样,在谴责小说家的小说里,他们往往把某种人物和形象夸张到难以置信的地步,通过夸张,小说的讽刺力量和鞭挞力量会大大增强。
吴趼人的《平步青云》中一位官吏竟把上司赐予的洋瓷溺器供奉起来,每天早晚作揖恭拜。用他自己的原话:“我见了它,就犹如见了上司一般。”
《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中,一个九岁的孩童在武备学堂的操场意外身亡,男孩的父亲是个太守,他爱子心切,在墓志铭中将幼子称为精忠爱国的典范,因为他学练体操死于西式学校的操场上,无异于为国捐躯。
在一场场的闹剧式场景的配合下,往往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可笑的现象加以集中,把各类现象表现出来,把虚假的外表剥开,揭示丑陋的内心世界。
英国文学批评家赫斯列特说:“可笑的本质,乃是不一致,是这一思想和那一思想脱节,这一感情和那一感情的相互排挤。”②谴责小说家笔下有许多引人发笑的形象,他们的主要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的“本质”和“假象”的矛盾,言语和行动的不一致。他们想“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③表里不一,言行抵触,让讽刺形象不停地逗人发笑,他们越装模作样越可笑。
《官场现形记》中军机大臣华中堂口称“最恨人家送他钱”,却以“顶喜欢古董”为名受贿,然后开一家古董店,想“走他的门子”得官,就得花高价买他的“烂铜破瓦”。于是无论是目不识丁的盐商,还是假充绅士的烟鬼,都可官运亨通。
读者倘若能够对照这位军机大臣前后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他肮脏的灵魂。其言语、行动不一致的丑陋跃然纸上。
“在艺术中,反映生活的滑稽和可笑就是幽默。”④日常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谴责小说家们对于笔下的人物,往往不放弃他们行动表现中的方方面面,他们从日常生活的滑稽小事写起,这些小事往往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求神拜佛、邻里吵架、喝茶聊天、婚嫁丧葬常常成为故事的重要情节,茶馆、小酒店、小铺等地都是事情活灵活现发生的地点,在这些情节和地点中,人物在生活小事中就被强烈地讽刺。就算是写官场的黑暗,也是用日常生活的小事来反映。在描述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对人物大开玩笑,让人物直接讲笑话取乐,或者相互取笑,这样一来,滑稽的效果便此起彼伏,往返不绝。生活气息浓厚、语言幽默,能够很好地引人发笑,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生活感,把很深的寓意隐藏在诙谐的生活小事里,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李伯元《文明小史》为例。
第十四回中,三兄弟贾子犹(假自由),贾平权(假民权)和贾葛民(假革命)出生于保守家庭,但十分向往新潮,就去上海,决心与时俱进,但在上海,他们遇到的新女性原来是一群妓女,他们拜访了一所西式学校,校长据说是孔子的第一百二十四代后人,他们进了西餐厅后大开洋荤,而他们碰到的革命人其实是一群无耻的骗子。他们行程的高潮是来到一家专卖西学译作的书店,这家书店的畅销书,乃是《男女交合大改良》《传种新问题》,让他们叹为观止。
读者完全能从这些令人发笑的生活事件中了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平原说:“吴趼人,李伯元把小说当官场、社会笑话写还不过瘾,而且真让书中人一再讲起官场、社会的笑话来。可能是书中人可笑,也可能是书中人讲的笑话可笑,倘若书中人可笑,可笑的人讲的笑话也可笑,那全书可就真的笑话连篇了。”⑤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世俗生活之中,笑话此起彼伏,往返不绝。
透过这些艺术手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晚清的“谴责小说”。
【注 释】
①转引自艾利斯伯格.俄国讽刺文学古典作家与苏联文学[J].文学理论小译从,第3缉,第429页。
②伍蠡甫主编.英国喜剧作家.西方文论史(下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④毕达可夫.文艺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⑤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程翔章.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郭廷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鹏绪.中国近代文学史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张炯.中华文学发展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