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边城之美品人性之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价值

2015-08-15 00:50:27○蒋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二老翠翠边城

○蒋 瑞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115000)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的《边城》,是一部最短的长篇小说,仅约7万字。虽然小说篇幅很短,但自《边城》问世后,先后被译为多种文字,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与其说《边城》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首优美的长诗,飘逸不群。小说情节单纯、简单:小说女主人公名为翠翠,是湘西山城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因为善良淳朴,同时被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喜欢,知道翠翠与弟弟傩送两情相悦时,哥哥天保主动退出,离家远去,但在途中不幸落水淹死,弟弟悲痛万分,无暇顾及恋情,便离家做生意了,此后不久,老船夫与世长辞,翠翠心怀万分悲痛守在渡口,接管爷爷的衣钵,等着那归期未知的情人。

《边城》能在问世后,受到各国阅读爱好者的喜爱,纯粹的故事情节吸引人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边城》经过沈先生的不断修改,千锤百炼,已是大师笔下的优秀作品,实质上沈从文先生更是以“边城之美,人性之善”在吸引着读者,所以欣赏《边城》,就是在品味“边城之美,人性之善”,体会文字中的艺术。

一、《边城》的炼词艺术解析

(一)文中的方言口语词(充满泥土气息)

《边城》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是很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因为文中的人物对话、环境描写、事情叙述,都彰显出湘西口语的独到之处。文中鲜活的语言,都是沈从文先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他的文章充满地方特色,他自己评价自己就有“知道水上人的言语太多”,因此接地气。

文中二老傩送与翠翠初次见面时,两人的对话简洁欢快,富有青春气息,每一句都运用了口语方言。二老一开口便是“是谁人?”意思即“你是谁?”这是典型的湘西方言,这开头一句表现出二老的直率,积极主动,而且短短几句,里面的挑逗性、痞子气凸显出来,从这些方言口语中,就可以看出二老的个性。翠翠的回答都是“轻轻的”,她对一陌生少年便能回答“我是翠翠!”可以看出翠翠性情温和,而且对他人十分信任,说明边城中“人性之善”,而且言语中透露出翠翠的天真淳朴,后面“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虽然是湘西方言中典型骂人的话,但翠翠的语气是轻轻的,对二老轻轻的骂,是对他喜爱之意,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也说明此时翠翠便对二老心生爱慕,为后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文中多次出现的“长年”、“大老”、“二老”这些人称代词,也是湘西的特色,极具地域色彩。“长年”其实指的是“年长的人”,而“大老”其实就是“老大”,按照年龄排行中“最大的那个”,同理“二老”就是“老二”。这些极具特色的称谓都是水上人的言语。沈先生采用这些方言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亲切、真实之感。

(二)应用适应情景的避讳词

避讳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就是指说话时,遇到值得忌讳的事物,不方便直接说出来,便用其他的话回避或者美化,目的是希望对话减少不快。在文中多处应用避讳词。如“死了”用“坏了”代替,说明说话者的极度悲伤。文中老马兵避讳地用了“见祖父去了”,这是对翠翠的话,他害怕翠翠会因爷爷去世想不开,于是应用避讳词,可以看出老马兵对翠翠的莫大关心,也表现出老马兵的善良。但是文章的避讳并不是为避讳而避讳,而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习俗,以及描绘情景。

(三)炉火纯青的动词

《边城》很讲究动词的应用,极富艺术气息,甚至对动词的锤炼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句话,不说水清,但通过人的视角,“浮”就十分形象地写出水至清,而后一句中“逼”把竹嫩且翠浓,与阳光映照的效果结合写活了。文中翠翠的爷爷上街也被当地百姓善待,比如在一句中,运用“抓、掷、拾、塞”四个动词,这些湘西人非常慷慨大度,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丝毫不在意利益问题,将湘西人淳朴大度的民风立马表现出来。这些动词的精炼,让文章生气勃勃,湘西人的生活也生动地展现出来。

(四)省略助词“的”

在汉语应用中,助词“的”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它只是一个虚词,而《边城》中,“的”字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这一点使得文章句式简短不少,口语成分增加,继而整篇文章具有清新感,自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文章在多次叙述中,以描写为主,省略“的”,句式变得简洁,且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文字自然活泼,给人简约、清新之感。

二、《边城》句式修辞艺术解析

由于沈从文先生的用心,所以《边城》无处不彰显艺术价值,它不仅精于炼字、炼词,而且善于适当应用各种句式,使得文章读来自然生动。要细细品味《边城》的艺术价值,就需要对文中句式修辞艺术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沈先生如何选择运用句式,如长短句式、跳脱句式、反复句式,还有文中多处使用到的释句和反问句修辞方式,顺应情景和内容要求的。这不光对深度理解文章艺术有关,而其目的如下:一是归纳出《边城》的修辞规律,使读者清楚作者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二是更加了解《边城》的句式修辞艺术,能更有效欣赏原著,明白其内涵;三是学习借鉴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参差的错综句式和形成反复美的反复句式

《边城》经常应用错综的修辞手法,所谓错综是指把各种修辞形式(反复、对偶、排比),或其他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一改整齐句的中规中矩,做到同中求异,避免了句式的单调统一,增加了语言的参差美。

《边城》中经常出现反复句式,作者有意无意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正是在应用反复句式,为的是表达强烈的情感、迫切的要求,形成一种反复美,适应情节发展。如:“翠翠,我不是那么说,我不是那么说。爷爷老了,糊涂了,笑话多咧。”例句中,“我不是那么说”反复出现两次,强调了爷爷赶紧改口的急促,目的是不想让孙女生气,表现出爷爷对翠翠深深的疼爱之情。

(二)残缺不全的跳脱句式和有趣的反问句式

《边城》中作者把跳脱运用得十分合理。跳脱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下,突然半路语言脱节,断了语路。在正常的语法需要上,这其实是残缺不全的,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变态。但是在文中作者把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合理,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虽然句式看似不完整但有完整的韵味,虽然一句话不能连接但好似可以有效连接。如:“我以为——”老船夫四处一望,并不见翠翠的影子,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翠翠上山了,便改口说,“我以为你们过了渡。”例句中老船夫是在与二老对话,爷爷本来是想让翠翠去摆渡,但翠翠害羞,所以爷爷说了半截话,又折回去,意思很复杂,但可以看出爷爷的良苦用心。

反问又名诘问、反诘,语气是疑问语气,却表达的是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就是明知故问,多为加强语气之用。《边城》里反问句的运用,给人很歇斯底里的效果,都是到了需要的情景下,才使用的。如:“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这句强调了唱歌者唱歌的目的就是唱给翠翠听的,歌者很愿意让翠翠听他唱歌,继而含蓄地表达两人之间的爱情。

三、结语

《边城》发表几十年来,一直受世人瞩目,它的艺术价值依旧散发着光彩。在炼词艺术方面,沈先生善用方言,巧用动词,省掉可有可无的助词“的”,还有适当的避讳词,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实在别具匠心,这使得它成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而纵观《边城》中多变的句式,有错综句式、反复句式、跳脱句式、反问句式以及清楚明白的释句。因此,《边城》本身的语言价值是极高的,而由作者描写的社会而言,那个社会正是众人期盼的,是更高层面的思想艺术,故读懂《边城》,理解它的艺术价值,要围绕“观边城之美,品人性之善”。

[1]焦雅萍.沈从文小说《边城》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解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2]宋淑媛,桂敏.《边城》:抒情的诗与浪漫主义的牧歌[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3]龚永标.边城风俗 朝阳人性——沈从文小说《边城》湘西风俗展现出的人性美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彭涛.《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J].大众文艺,2011(03).

猜你喜欢
二老翠翠边城
翠鸟的悲剧
翠鸟的悲剧
边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边城之材幽之地》
电影评介(2022年11期)2022-12-11 03:12:56
郑性二老阁:尽得南雷烬余,规模仅次天一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4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9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30
李鼎、张灿玾二老新春贺词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