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不断”的形成和发展

2015-08-15 00:50:27○王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谓语现代汉语副词

○王 静

(上海电机学院 高职学院,上海200135)

现代汉语复合词“不断”由否定副词“不”和动词性语素“断”组成,目前学界关于“不断”的专题研究论文尚未见到,多体现于词典释义。《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2001)将“不断”列入副词类,表示连续出现某种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关于“不断”的用法说明是:(1)连续不间断:接连不断/财源不断。(2)表示连续地: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义项(1)为动词,义项(2)为副词。义项(2)由义项(1)演化而来,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渊源关系呢?现代汉语中的很多复合词从历时角度看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凝固为词汇单位的词汇化过程。那么“不断”是否也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不”和“断”在古代都是单音节词,“不”在先秦已经出现,表示“一般的、单纯的否定”(太田辰夫1958),“不断”由偏正短语向动词、副词演化,理清“断”的语义演变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断”的语义衍生

《说文解字》:“断,截也。”本义是“把东西截断,截开”,后面可带体词性宾语,如:

(1)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诗经·豳风·七月》)

(2)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苏轼。 (《春秋谷梁传·文公》)

截断使得物体分开,因此引申为“断开、断绝”义,如:

(3)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断,是臣之一死也。(《韩非子·内储说下第三十一》)

处理事务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索,因此由本义还可引申为“决断、果断”,如:

(4)故治乱不以法断而决于重臣,生杀之柄不制于主而在群下,此寄生之主也。 (《管子·明法解》)

因此,“断”的语义演变可以归纳如下:

断1:断开、断绝

断:截断、截开

断2:决断、果断

二、“不断”的副词化

(一)“不断”最初连用的多义性

“不”和“断”最初连用时是一个状中式偏正短语,由否定副词“不”和动词“断”组成,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断1”表示“事物不断开、不断绝”,“不断2”表示“不做决断、不果断”。先秦两汉时期,“不断”的这两种用法即可见。如:

(5)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而不可靡散。(《通玄真经》卷第一)

(6)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 (《战国策》卷二十)

(7)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食不毇,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淮南子·主术训》)

(8)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 (《韩非子·有度第六》)

(9)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墨子》卷二)

(10)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国语》卷第二十一)

(11)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汉书》卷九)

上述各例中,“不”和“断”的语义加合关系很明显。其中例(5)至例(7)中的“不断”为“不断1”,前面的主语均指具体事物,例(5)上文是“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后面连用四个谓词性短语说明“水”的特点,“不”分别修饰后面的单音节动词“创”、“伤”、“断”、“熏”构成偏正短语;例(6)指“刃”不断开;例(7)连用数个四音节短语表现尧帝的德政爱民,其中“不”表示对后面行为“翦”、“断”、“画”、“缘”、“和”、“毇”的否定。例(8)至例(11)中“不断”是“不断2”,“断”作“果断、决断”解,例(11),师古曰“为文义所牵制,故不断决”指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过于被文义牵制,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不果敢。“不断2”后世常用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如“当断不断”、“犹豫不断”、“优游不断”等。此时,“不”和“断”都是单独的词,语义融合度很低。

(二)“不断”的历时演变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不断1”的语义逐渐凝固,使用范围趋于扩大,前面的主语已不限于指具体的事物,可以泛指多种事物,既可以是时间性概念,又可以表行为状态,还可指抽象事理。如:

(12)吾积羸困,而下积日不断,情虑尚深,殊乏,自力不能悉。 (《全晋文》卷二十五)

(13)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 (《北史》卷八六)

(14)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北史》卷九九)

(15)郡在边陲,虽有候望之备,而寇钞不断。(《三国志》卷二六)

(16)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颜氏家训》卷第五)

(17)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复,更无他道。(《出三藏记集》卷八)

例(12)至例(14)中,“不断”均紧跟在时间性成分“积日”、“积年”、“万世”之后,时间上的延续性很明显。例(15)中,“寇钞”亦作“寇抄”,指“劫掠”。例(16)和例(17)中“不断”指向的是抽象佛理,据《佛学大词典》,“生生”指“生死、死生,即流转轮回之无穷无极”,而“菩提”更是佛教的理念,即“开悟的智慧”。“不断”在此时意义趋于抽象化,由松散的修饰关系发展到逐渐凝固在一起,由状中短语演变为一个动词,即“不断3”,表“连续不间断”义。

董秀芳(2003)就“短语和词的辨识问题”特别补充了一条标准:“如果存在一个与‘不+动/形’意义上对应的‘动/形’肯定形式,我们就认为‘不+动/形’是短语。”当“不断”为短语时,肯定形式为“断”,可带宾语,“断”在句中常与“不断”对举,如上文例(3)。自魏晋南北朝始,“不断3”在句中处于谓语的句法位置,后面常常不带宾语或其他后续成分,“断”的动作性弱化,在语义上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肯定形式,“不断”逐渐演化为一个表“连续不断”义的实义动词。

节律在“不断”的成词过程中起到不小的作用,“不断”在由短语演变为动词“不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在“X不断”的四音节格式中,四音节格式通常由两个双音节单位组成,意群的划分以在两个双音节单位中间略作停顿为常。王云路(2007)在论及韵律与双音词的形成关系时谈到“四字结构是汉语基本的句子形式,四字结构组成后,人们按照汉语的音步习惯,在阅读时往往进行新的音节切分,变成两两对应的格局,从而构成和谐的韵律,这也是一种‘重新分析’”。自魏晋南北朝始,“积日不断、积年不断、万世不断、菩提不断”一类组合在文献中频频出现,根据韵律和谐的形式要求,我们可以分析成“积日/不断、积年/不断”等,“不断”的结合趋于紧密稳定,逐渐由短语凝固为一个词。

当然,作为动词的“不断3”产生之后,短语用法的“不断1”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与其并存。如:

(18)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 (《水经注疏》)

此例有后文“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与之呼应,故作短语解。下例类似:

(19)子复白言:“莫断我命,若断我命,肉则臭烂,不得久停,或恐其母不得前达;不断我命,须臾削割,日日稍食。”(《杂宝藏经》)

这一时期,“不断2”仍有使用,常见于“X而不断”格式,句中表“犹疑”类词常常与之同现,如:

(20)昏惑之君,则不然焉。其为政也:或仁而不断,朱紫混漫,正者不赏,邪者不罚。 (《抱朴子·外篇》卷之五)

(21)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三国志》卷二五)

(22)太子资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昌之美。(《晋书》卷九六)

“不断2”逐渐成为固定格式的构成成分,与副词“不断”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后文不再讨论。

隋唐时期,“不断3”在句中还常常和“相续”类词连用作谓语,或在谓词性成分之后出现在补语的位置上,如:

(23)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时选曹补授,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 (《封氏闻见记》卷五)

(24)余烈遗风,尚可想见,经世传远,相续不断,推篷之义岂虚设也哉! (《船子和尚拨棹歌·诸祖赞颂》)

(25)文仲疗伏连。病本缘极热气相易。相连不断。(《外台秘药方》卷十三)

(26)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杨浚《广陵怀古》)

(27)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任华《寄李白》)

(28)薝卜名花飘不断,醍醐法味洒何浓。(卢纶《送静居法师》)

(29)千里吴山清不断,一边辽海浸无穷。(李中《登毗陵青山楼》)

以上引文中,例(23)至(25)中“不断”分别与“相衔”、“相续”、“相连”连用,强调“连续不间断”之义,后面不能再带宾语。后几例中,“不断”分别位于谓词性成分“飞”、“吹”、“飘”、“清”之后作补语,对前面的动作状态情况补充说明。

宋代,“不断3”的用法承继前朝,既可以作谓语,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后补语位置,如:

(30)师谓众曰:“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越。令灯灯相然相续不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相续个什么。”(《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31)嫩水带山娇不断,湿云堆岭腻无声。(《全宋词·方千里》)

(32)春去也,无人见。何处莺莺啼不断。(《全宋词·葛长庚》)

元代,“不断”的句法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作句中谓语开始移至谓语前状语位置,同时,语义抽象化,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连续发生。如下:

(33)白茫茫银涛不断流,那里也骑鹤扬州。(《全元杂剧·范康·陈季卿误上竹叶舟》)

(34)你怎知我这愁呵,似长江淹淹的不断流。(《全元杂剧·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35)闷似三江水,涓涓不断流。(《全元杂剧·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全元杂剧》中该种用法的“不断”共出现3例,均修饰谓语中心语“流”,因“不断”的使用范围有限,我们难以贸然断定“不断”的副词用法已经完全形成,但语义虚化与进入状位为“不断”的副词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明代的语料中发现如下例句:

(36)形天口里不断的只是道:“你便断了我头,我却干休不得。” (《夏商合传》第四回)

(37)哪知城下一唱百和,仍不断地高唱,有些喽啰更指手画脚,做出许多丑态,向城头上高声嘲笑。(《古本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38)逝水滔滔不断流,浮生寄这似虚舟。(《禅真逸史》第四十回)

前两例中,“不断”的使用都是有标的,带上形式标志“的”(“地”),在句中和其他状语成分连用形成两层状语,分别修饰动词“道”和“唱”,语义进一步虚化,表动作行为的连续性,“不断”在保留实词用法的同时演变为副词“不断4”,不过用例并不普遍,《三言二拍》、《水浒传》中均未见。

发展至清代,副词“不断”的使用频率明显提高,可修饰成分的范围扩大了,如:

(39)(公坊)一手握着个白玉鼻烟壶,一坐下来不断的闻,鼻孔和上唇全粘染着一搭一搭的虎皮斑。(《孽海花》第三回)

(40)那逛庙的人是没男没女,出入不断乱挤。(《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41)只见庄门大开,门外歇得车马成群,门里也是不断的人来人往,那两边树底下还歇着许多赶趁卖吃食的。(《儿女英雄转》第三十九回)

(42)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土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老残游记》第二回)

(43)数百只船舰正载着逃军荡到中流,岸上的追兵和船中的败兵还不断的矢弹横飞! (《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当语言中的某个词、词组或某种语言成分经常位于句法结构中谓语的前面,它就很有可能发展演变为一个副词。上引各例中,“不断”既可以修饰单音节动词“闻”,又可以修饰双音节状中短语“乱挤”,还可以带上形式标志“的”修饰后面的谓词性短语,包括并列短语、连动短语、主谓短语等,如例(41)至(43),“不断”的后续成分是动词性成分。当两个动词性成分在线性序列中依次出现时,在“一个动词核心”原则的句法限制下(李永2003),前一动词降格为修饰性成分,原有的动词范畴的一些句法/语义特征消失,具有状语化倾向,用来修饰限定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至此,“不断”的副词用法完全成熟,已与现代汉语无异。

[1]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1).

[2]李永.“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王云路.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3).

[5]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谓语现代汉语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非谓语动词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非谓语动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非谓语动词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