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平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我国语文自古以来都是与经学、史学、哲学等融合在一起,直至清政府1904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语文开始单独设科。从此,蒙学、儒家经典读本等传统教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现代意义的国文教科书。新教材在编写之初大都沿袭旧制,囿于旧例,无实质性的突破。作为辛亥革命后较早进行语文教材编写者,黎锦熙在编辑小学教科书时就把具有反叛性质的《西游记》选入小学课本,对传统教材“四书”“五经”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可谓当时教育界之创举。早在1914年,他开展了以介绍欧美新书及编辑中小学各科教材为主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初等小学国文读本》第一册、《初等小学国文读本》第二卷等数本教材。这些教材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虽没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对中国语文教材编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审定修改了他人编写的一百多套中学国文教材,为语文教材的编写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语文教材观。
在语文教材编写要求上,黎锦熙提出“三兼”原则:正读本与副读本兼修、文言与白话兼用、美感与兴趣兼顾。
黎锦熙将教材分为两种,即“正读本”(文学的国语读本)和“副读本”(补充的国语读本),各有侧重点。正读本以文学教材为中心,适于课上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字逐句精读,主要包括道德、伦理、理科和地理、历史、日常生活以及实业各方面的知识;纯属文学或有趣味的材料。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儿童从这样的教材中不仅能学习语言文字,还能学习到各种知识,受到人格的熏陶,从而使儿童受到全面教育。正读本的编纂体例分为两项:一是仍取学年别的组织,又根据我国教育情形,仍采取每学年两册的组织方式。二是一、二年级以“杂辑体”为主,三、四年级以“类联体”为主,高年级两体兼用。
副读本作为正读本的补充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读书的趣味和能力,补充儿童的智识,使之丰富而确实,没有那么强的文学性。其教材也分为初级班、高级班使用以及初级、高级通用版本。初级班使用的副读本主要收录:为生活必需的知识而正读本容纳不下的内容;正读本容纳不下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如儿歌、趣谈等。高级班使用的副读本主要是:略依文学裁制编辑而成的自然、历史、地理等材料;故事丛谈和历史小说、诗歌、戏曲等。另外,副读本可以涵盖的内容十分之广,比如,人文事件、各地乡土材料、新闻报道等。
五四运动前后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使用比例问题争论不休。有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师教生学有难度,应该彻底取消的;有认为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白教材应分开编写的;还有认为文白课文应各占一定比例的。黎锦熙主张语文教材应文言白话混编,指出:在小学以“儿童文学”为主,教材亦可采用自古籍,只是小学初级阶段需要将古籍译成现代国语;小学高级阶段可以使用古籍的原文,且可酌情替换那些过于拗口的文言词句。初中阶段,名著选为教材用文,实用文辅之。文言语体不拘,只是要选择那些确实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思想的文章。“高中教材亦以名著为主,惟程度较进,分量较增,更宜支配以文学史的系统,使知古今各体文学之相当位置。”
教材插图具有多方面作用,如能够增强教材美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有助于文章理解等。插图的美育功能无可替代,现代教材越来越注重插图的精美化。
黎锦熙非常重视所编教材中插图的精美使用。在现代印刷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材中选用插图习以为常,到处可见彩图的身影,但在黎锦熙生活的年代,物质匮乏科技尚欠发达,他在教材中使用插图可以说是一件创举。黎锦熙指出:“近来德美两国的读本,最讲究插图的鲜明、新颖;因为在美育上有重大的关系。我国的正读本,册数有定,分量又不甚多,不但应该加入彩图,就是装订印刷也要力求优美。”这个具有超前思维的观念,让他对插图的要点、新颖程度、绘画的笔法、使用的范围等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提示。我们不能不为黎锦熙先生的远见卓识而赞叹。
黎锦熙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是煞费苦心的,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选用不同体例安排的教材。他设计出的教材体例有三种:杂辑体、类联体和连续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体例编辑教材教授语文,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我国杂辑体读本中,课文的排列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篇文章、各个单元之间都是断开、不连贯的,当时通用的国语读本大都是这种体例。虽是杂乱但亦有好处:能避免教材模式单调乏味,每篇课文都是一种新题材,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大,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激发。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应选择与之相应的编排方式,如果课文是按照千篇一律的模式排列,必定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杂辑体读本的跳跃性与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恰好合拍,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使用。
类联体读本,课文按类集中排列,或是按季节分类,或是按材料(如童话、故事、趣谈等)分类,或是按实质(如公民、乡土、理科等)分类,先确定一个类别主题,再具体排列课文。这与杂辑体读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教材也是片断的,但系统性有了明显增强,课文按一定标准分类。优势在于能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养成区分文体的能力。黎先生说“到了三四年级,也应该参取这种体裁;教儿童收得的知识,略得蝉联,渐成系统——便可养成他们对于科学和文体的类别观念”。他建议三、四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类联体读本。
连续体读本,顾名思义是首尾完整之意,差不多成为一部专书。有文学上的结构,能引人入胜,读之不倦。这种读本叙述的不一定是一件事情,但首尾必是呼应,叙述形式连续。这种读本增强了课文的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思想,黎锦熙先生认为最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使用。
总之,黎锦熙提出的教材编写“三兼”原则和“三体”编写体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符合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境,又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虽与今天的教材质量相比可能有一定的缺陷,但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性的,也给一个时代不断改进语文教材质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参考。
[1]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M].商务印书馆,1924.
[2]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曹洪顺,武玉鹏.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吴婧.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