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上海200237)
课堂提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效果。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1]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课堂教学中,最令老师犯难的是怎样才能设置有效的提问,有没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循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串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的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性结构”的课堂往往导致学生认识单一,思维肤浅。有没有可能,一课紧扣一个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其实,课文中有的关键词句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点明中心,常常与教学目标相关。“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2]为什么要这样提问?自然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只有突破难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尽可能抓住文眼和关键句设计问题,才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思考中受到启发,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果子”。
如在教学《悬空寺》一文时,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紧扣教学目标,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悬空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建筑奇、选址险、结构巧”进行提问:1.悬空寺为何能被称为山西恒山景观之冠,能被誉为世界一绝?圈出描写悬空寺特点的三个词语。2.课文是怎么将这三个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再读课文,找找相关句子。如此设计问题,既准确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悬空寺的特点。
有效提问不只是为了教学流程的简洁明了,也是为了把“棱角”留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还是问得太碎,教师会将重难点问题分解成若干琐碎的问题,这是一种降低难度的“打磨”、一种担心学生“受伤”的“打磨”。这些琐碎的问题打磨掉了阅读的“棱角”,打磨掉了学生探究的愿望,打磨掉了语言的神采。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好的问题呢?
“有效问题”更应该考虑学生角度,“首先是真正出自学生自己的‘质疑提问’;其次才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学生立场的‘提问质疑’”。[3]
要达到这样的提问效果,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并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如教学《悬空寺》一文,在解决“上载危石,下临深谷”这处难点后,老师说道:“下面已经是万仞绝壁了,上面还要承载那么重的危石,似乎随时可能会塌下来,真险啊!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不禁问道:“为什么要把悬空寺造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另一个学生补充道:“老师,我更想知道,那么危险的地方,古人怎么做才能把寺庙建造上去呢?”“是呀,怎么建造的呢?老师也想知道,看看书中有没有写到。”这个质疑将大家的关注点又集中到了文本内容上,顺利地过渡到下文的学习中,此时再出示图片要求找找横梁、底座、立木、岩石的位置,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了部件,理解了结构,同时体会到了结构之“巧”。
又如教学《喂蚕》一文时,学生通过圈画词语了解到小作者很喜欢养蚕,其中有个词是“一刻不离”。词意理解不难,但学生通过朗读并不能体会到作者对蚕的喜爱。这时老师就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作者到底是怎么和蚕一刻都不分开的呢?于是创设了一个情景:如果你是小作者,每年春天都喂蚕,放蚕的纸盒是一刻不离身边的。上课的时候就放在台板的下边。那下课了呢?晚上睡觉的时候呢?经过这样的提问质疑,学生兴趣盎然,想象了许多合情合理的有趣情节,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了。可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设情境,也是有效性提问一个很好的角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一文中,作者在阐述如何设置有效问题时谈到:“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对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连成一条线。”提问要有逻辑性层次性。
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雅趣》一文时,老师最初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老舍先生的雅趣是什么?为何会有这样的雅趣?扇子有何来历?老舍先生赞扬的是谁?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从文本出发的,看似层层递进,实际上问得很浅,只解决了“是什么”,没解决“为什么”。执教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忽略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加上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单用这些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显然还不够。我们的有效提问应该基于学生的立场,问在难点处,起到突破难点、夯实重点的作用。最好能设计一个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读了几遍文章后,老师注意到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老舍家里有一大堆扇子。”将这样短短一句作为单独一个自然段写入整篇文章之中,不免引人关注。于是老师修改设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在这一大堆扇子中作者独独写这一把呢?”——借此问,既能说明扇子的来历,点明艺术的容纳量,也很自然令人理解老舍从此后专门收集名伶画的扇面此特殊爱好,更是能启发学生体悟名伶画的扇面除了精致还有那份对艺术的执著,这正是难得的艺术享受啊!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也能逐一解决,促进学生深层思考的同时读出了“雅趣”之“雅”,扇子本是生风物,一不留神,与书画结缘,成了文化的载体;又经文人雅士之手,其价值自不寻常!小小一折扇,蕴藏大境界!如此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重、难点容易攻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容易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些针对整段、整篇设计的提问,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换为未知,再揭示深刻的奥秘,学生乐于接受,呈现了语文的逻辑性。
但既然是语文课,一定不要忽视语文味。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还应给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交谈。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努力遵循教学规律,在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赖利波,苟清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
[2]李云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
[3]花爱珏.浅谈语文课基于学生立场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