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概念切割之比较研究

2015-08-15 00:50:27郑秀丽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例子汉语词汇

○郑秀丽 安 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一、引言

胡壮麟和姜望琪在《语言学高级教程》中介绍语言的结构特征时阐述了语言的任意性,并指出它表现在语音、句法和词汇概念的界定等方面。以词汇为例,胡和姜指出,语言在切割现实生活内容上呈现任意状态(胡壮麟,2002:8-9)。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我们不妨用一个比喻,把所有反映在人类头脑中的人生经历(即概念的总和)看作一块硕大无比的蛋糕,人类把这块蛋糕切割成无数细小的块,再给每小块蛋糕用一个语言符号命名,这些语言符号就是词汇。如果词汇代表的概念(所指)是通过切割而来,而切割时又具有任意性,那么不同语言对生活现象的切割方式就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在两种语言中就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能指)了。

本论文的目的不止于此。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特点往往反映了文化的某些特征。所以,在分析英语和汉语词汇概念切割的特点并发现异同之后,笔者还会探讨隐藏在词汇概念切割现象背后的一些文化因素。

二、近似但不等同

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邓炎昌指出,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词汇,表面上看起来指的是同一事物,但实际上不同(1989:9-10)。只要我们稍加回想,就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种词义的不等同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英语切割得更细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在汉语中被切割得较粗略,而在英语中被切割得很精细的例子。

汉语中的“观众”一词在英语中不少于三个,即spectator(看体育比赛的)、viewer(看电影电视的)、audience(看戏剧或文娱节目的)。汉语中的“手指头”其实只对应英语中的fingers(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头),“拇指”另有一个词,是thumb。汉语中的“手套”在英语中被分为若干类,包括glove(五指手套)、mitten(只分出拇指的手套)、gauntlet(有护腕护臂的手套)等。要想表达这些不同的意思,汉语中采用加修饰语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汉语中的“袜子”在英语中至少有sock(短袜)、stocking(长袜)、hoses(连裤袜)等。与汉语中的“国家”对应的英语词有state(政体概念)、nation(人口概念)和country(地理概念)等。汉语中的“望远镜”一词在英语中分为两类:binoculars/field glasses(双筒望远镜)和telescope(单筒望远镜)。汉语中的“副”一词在英语中被分为太多的类别,需要根据职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词,如deputy(放在“主任”前)、vice(放在“总统”或“主席”前)、associate(放在“教授”前)、assistant和under(放在“部长”前,两者之间根据官员的国别而定)。

(二)汉语切割得更细

有些生活现象,在汉语中被切割得更精细,而在英语中却被切割得较为粗略笼统。被语言学家和文化学者讨论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关于亲戚的称谓。仅以英语中的cousin为例,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就有八个,即“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汉语的切割考虑到了年龄、父系还是母系以及性别等因素。分割得越细,说明这种现象在该文化中越受到重视。由于中国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而来,人们世代居住于同一块地方,合力建设美好生活,所以亲戚在他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例子后可以看出,大体上英语中的词汇切割比汉语要细致(亲戚称谓除外),但反过来讲,汉语对量词的情有独钟又说明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细节并不含糊。所以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

(三)上义词或下义词缺失

上、下义词是语义学术语。上义词(superordinate)指同一词义概念范围内涵盖了所有更为具体意义的词汇的那个概括词;而下义词(hyponym)指被上义词涵盖的、语义更为具体的词。如“动物”是上义词,而“猫”、“狗”、“鸡”等都是下义词。

比如,在英语中有limb这个词,它的意思并不是“四肢”,而是“四肢中的任意一肢”,也就是说,a limb或指一条胳膊或指一条腿。因此它是一个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是arm和leg。在汉语中就没有与limb对应的上义词。当然,英语中也会缺少某些上义词。比如,汉语中的“柜子”可以被看作一个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是不同种类的柜子。与这个汉语词对应的英语上义词就不存在,但英语中有很多它的下义词,如wardrobe(衣柜)、cabinet(卷柜)、bookcase(书柜)、cupboard(碗柜)等。另一个例子是汉语中的“对象”,它既可以指“未婚妻”(fiancée)也可以指“未婚夫”(fiancé)。英语中只有下义词,没有与“对象”这个上义词对应的词。可见西方人比较注意性别上的区别。有时候,一种语言中只有上义词,另一种语言中只有下义词。

(四)词义内容不等值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再有一类对应词不等同的情况就是词义的内容不等值。这类例子也不少。比如,英语中的queen既可以指女王也可以指皇后,而在汉语中“皇后”和“女王”是两个不同的词。再如,英语中的noon指正午12点整,而汉语中的“中午”却指午饭后的一段时间。英语中的evening指太阳落山后的黄昏时分,很短,而汉语中的“晚上”却指晚饭后到睡觉前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又如,英语中的gourd这个词往往翻译成汉语的“葫芦”。其实在英语中它指多种藤结的瓜类果实,甚至包括黄瓜。英语中的barn往往被翻译成“谷仓”,但英国和美国人的barn里一半用来存储粮食,另一半用来养家畜。中国人的“谷仓”不是这个概念。英语中的soup往往被翻译成“汤”,其实soup更像含不同蔬菜(也可加肉)的炖菜,与中国人的鸡蛋汤十分不同。中国学生往往将drink(喝)这个动词用于soup,英美人就不理解了,因为他们的soup是用来eat(吃)的。再看dragon(龙)这个词。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尊严、崇高、善良和代表超凡能力的图腾,而西方的dragon往往是能给人类带来破坏的妖怪。

再看一些汉语词。汉语中的“乡村”和“城市”是对照的词,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生活方式。而在当今的美国,village(村庄)、town(城镇)、city(城市)都是类似的社区,居民白天开车出去上班,晚上回家,唯一的区别是较小的叫village,中等的叫town,较大的叫city。汉语中的“散文”并不等于英语中的prose(散文形式),因为汉语中的“散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印刷形式,与英语中的prose对等,但另一个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英语中的essay(散文/杂文)对等。这两个英文词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散文”。

三、结语

本科研主要有两点新发现。一是英语在进行词汇概念切割时观察得更为细致,所以它的下义词往往多于汉语。这些下义词表达的意思在汉语中都是通过加修饰语实现的。第二个发现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造词时是自下而上地观察事物,首先注意到的是个体而较少从类属出发,而华人的祖先在造词时往往首先考虑到事物的类别,然后给事物赋予名称。根据描述语言学的理论,对于这些区别,我们只宜描述,不能评论其优劣,因为所有语言是平等的。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其贡献和局限性,本项科研也不例外。从以上举的例子不难看出,由于受到论文篇幅限制,举的例子虽然足以说明论点,但分析的词汇总体数量有限,所以,还须进一步的研究,从多方面证明这些假说无懈可击。因此,我建议未来的学者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比较和分析更多的词汇例子,再加上词源学的研究,以便把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研究得更加透彻,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猜你喜欢
例子汉语词汇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9:00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追剧宅女教汉语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