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云
歌德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虽然人们不承认自己是在模仿。”人降临到世上,就在模仿中成长。因而模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手段。
从某种程度讲,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是阅读—模仿—创新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也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如《月圆是画,月缺亦是诗》就巧妙化用了汪国真诗歌中的优美哲理句,更是受到了2014年新课标卷Ⅰ高考考场佳作《墨守成规,亦为大道》的启发,并恰当地借用其格式。又如学生的文题《成功的捷径?模仿加创新!》模仿了2014 年重庆卷高考佳作《文化的差异?道德的危机!》,采用了设问的方式,观点铿锵有力,深入人心。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没有阅读的耕耘,就没有写作的收获。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直接能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或感悟少之又少,所以写作更多的在于学生的间接积累。积累多了,眼界就开阔了,无论是写作的构思技巧还是思想的拿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刮目相看。
不难发现,写作要模仿,必须有料可借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是写作模仿的前提。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的写作:“首先,在书报杂志中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的仿写。如此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古今名篇精粹,读、默、背之后,照上述办法反复仿写。”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些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开头,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可让他们先模仿下水作文和一些优秀作文有特色的开头,不论形式,不论主题,只要不错就模仿着写。坚持数次正式模仿训练,再加上每天坚持摘抄各种形式的作文开头,他们的作文开头必会有起色。
如学生作文《勇于突破,活出自我》的开头:“也许做一株随遇而安的蒲公英,追随周围同伴的步伐,随风而定,是件不错的事。可是,没有用自己的双脚划出弧线的生活轨迹,无法找寻到自己情感的着陆点。所以,我宁愿筚路蓝缕,也不愿随波逐流。只因,我的人生独一无二。”就是模仿了下水作文《向远方出发》的开头:“泰戈尔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被所有的人接受。萨拉就曾云:‘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和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泰戈尔的。”这种带有比较观点式的开头,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作者的宽阅读面,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理性思维,很不错。
坚持模仿,写作就不再是难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作文的开头方法:名言警句法、对比排比修辞法、材料分析法、破立式法、寓言故事法等,且效果很好。可见,写作训练中的模仿是否有效果,不仅要拓展阅读,而且贵在坚持。
亚里斯多德认为:“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制对象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所以,模仿仅仅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手段,而创新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
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模仿了崔颢的诗《登黄鹤楼》,可贵的是,李诗结尾处以“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当道,崔诗用“日暮烟波”结尾来寄托游子羁旅怀乡之情。前者不见都城,是忧国忧民;后者不见乡关,只是个人惆怅。对比之下,李诗的立意就深刻多了。所以,有变化的诗才会叫人耳目一新。
又如学生作文《顺则思危,逆则求胜》的结尾:“亲,请记住:顺则思危,逆则积极求胜。相信这般,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精彩。”虽是模仿了一篇高分作文《心的琉璃界》最后的呼唤性结尾:“听见梭罗垂钓时哼曲的声音了吗?听到黄土高原上人们召唤黄土魂的声音了吗?听见心中琉璃界漾出的清乐了吗?归去吧,家就在那里,你心中的那一方琉璃界,永恒的归宿。”但“亲”一字较于“归去吧”,不仅用了“淘宝体”这样的时代问候语,让人耳目一新,更多了一份温情。这样的创新,虽然仅是只字变化,但仍可见用心。
总之,模仿虽能惟妙惟肖,但终有根本的缺憾——没有心,而写作就是在画心。所以,在作文模仿教学中,更应强化个人的创造,思想的升华。这样,写作才真正变成自己的行为,因为融入自我的创新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