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平台。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教学主体性和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压抑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积极探索,为他们营造和谐共振的课堂,让他们融入特定的课堂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比如《愚公移山》,“杂然相许”一词解释为“纷纷表示赞同”似乎更加合理。教科书上的标准解释“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有些不合理,语意上不够连贯。这个时候,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不是在一开始就支持愚公移山?愚公一家人是不是异口同声地同意?学生跟随这几个问题开始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课堂的氛围也随着热烈起来。有的学生就发表意见:虽然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一开始都没有同意移山,但是两者的语气截然不同,前者关切,后者嘲讽。有的学生说道:愚公家人口很多,有不同的意见,而且愚公的妻子在一开始就提出质疑,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答应。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认为书中的注释不合理,“杂然相许”意为“纷纷表示同意”更合适。这样,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探究思考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学会了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在不断的思考中自主学习。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可能一直给学生灌输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候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而且能温故知新,灵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收获新学问。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对于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是字词学习的技巧、语言的积累与应用以及阅读的策略。其中,字词的学习需要我们对学生日常的语言表达多花一些心思,帮助他们养成自主纠正、积累、巩固的好习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避免在语文细节上出现漏洞。
阅读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抓住重要词句体悟文章含义以及比较特别的动手实践方法。在讲解《桥之美》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实践方法。文中有芦苇做深呼吸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做深呼吸的动作,细细体会语言的魅力,作者的细腻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有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提出问题尤为关键,这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因为它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浅程度以及我们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地提出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师生一起探究解决。
比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有学生根据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提出疑问:文中说到他们“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身处桃源数十年,外面发生什么一无所知,又怎么会知道外面的服装与自己的一样?此外,《桃花源诗》和此处课文相关的内容也不一致。此时,教师要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发动学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查找资料,看看究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和表达勇气,并且鼓励他们进行思考的完善、改进甚至创造,帮助他们开拓学习空间,尽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比如,讲现代诗《秋天》,考虑到学生对秋天很熟悉,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走进生活,用美的眼睛观察美的事物,鼓励他们表达心中的真实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学生对文章有特别的感受理解,我们不能忽视,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促进他们自身感情的升华。
此外,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走进自然,爱上生活”,让学生围绕相关的题材进行自主创作,可以是绘画、散文、诗歌、摄影作品等。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加强学习方法的传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最终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