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015-08-15 00:50:27马素芹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对联文言文传统

○马素芹

(河北阜城中学,河北 衡水05370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注重积累,它是解决语文“营养不良”的重要方法。那么,在语文学习中出现“营养不良”现象的学生,缺少的主要是哪些营养成分呢?应该说,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娱乐性阅读,对玄幻小说、网络游戏、流行歌曲兴趣浓厚,体现自己的新潮和时尚,然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是少之又少的,这使得很多学生经典诗文不懂,语言苍白无力,作文无话可说,成语典故不会用,更没有什么“功底”和“厚重”可言。因此,在中学阶段,强调传统文化的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式多样。诸子百家各具特色,诗词歌赋韵味悠长,书法绘画风格各异,谚语对联包罗万象,真可谓博大精深,不胜枚举。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应当积累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好课前5分钟,日积月累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的讲演。老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提前布置范围,让学生课下整理,比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文前,让学生讲一个成语故事——“乌头马角”,它讲的是,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嬴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只好仰天长叹,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国。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形容不能实现的事情。这样就会让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超出讲课内容,独立出题,比如,结识一位历史名人,讲述林则徐与“坎儿井”的故事,让同学们清楚,林则徐不仅是一位销烟英雄,更是一位宠辱不惊,爱民如子的智者。一个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同之处在于,英雄的眼界与胸襟较之常人宽广,纵然身处逆境,也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而是为其所能为者,忧国忧民常系于心,终不令其光阴虚度。林则徐遣戍伊犁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文为诗,为人为臣,皆闪烁着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辉。也让同学们更深一层理解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丰富内涵。这样,在积累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同学们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注重文言文教学,广泛积累

高中课本所选文言文,都是精华,学习这些文言文,应让学生广泛阅读和进行知识点的整理。首先是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课内就是把课文熟读成诵,课外就是选一些与所讲课文有关的优美文言文,让学生欣赏阅读。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让学生课外阅读《项羽本纪》,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全面认识项羽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司马迁的语言风格,善于在矛盾开展中刻画人物的特点,以及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安排。其次是分项整理课文,每篇课文学完后一般要分4项进行整理,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高考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4种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同学们打牢文言文基础的关键所在。也是吸取古典精华的第一步。在一册讲完之后,还可以让同学们总结概括文言文中塑造的形象有哪些,所含成语典故有哪些,提到的礼仪有哪些。

三、结合诗歌鉴赏,巧妙积累

古代诗词意象丰富,语言深刻,鉴赏诗歌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古人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人格魅力,梅,傲而不俗;兰,幽而不病;竹,轻而不佻;菊,丽而不娇。因此,古代诗人忆梅、咏兰、题竹、问菊之诗举不胜举,广为传诵,鼓励同学们在课下找出一些这样的诗篇,还可以选取自己的所爱,写成散文或者小小说。再比如,中国传统节日繁多,在世界文化中堪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秋的月亮,元宵的花灯,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已成为中国的标志,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到节日,都有诗人为之挥笔抒怀。如果启发同学们,一边欣赏皎月,一边吟诵古诗,还可与古人和上一首新诗,形成古今对比。这种积累,岂不惬意!

此外,还有对联、歇后语、谚语和俗语的积累。对联是中国的特产,它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把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的丰富内容,加以锤炼、浓缩、概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多积累对联,有利于丰富知识,训练思维。谚语、俗语和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由群众口头上广泛使用的较为定型的语句。这些语句通俗性强,形象生动,内容广泛,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脍炙人口,具有启迪智慧、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作用。积累这些知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古老的中国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先辈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重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发展其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积累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素养。

猜你喜欢
对联文言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
对联知识小问答
对联(2011年2期)2011-11-19 23:03:52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对联(2011年22期)2011-09-19 0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