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学习趣味活动浅探

2015-08-15 00:50李旭明
语文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歇后语魔方成语

○李旭明

(增城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 广州511300)

成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极具表现力。学习成语,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增强文化底蕴,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受到审美情趣的教育。运用成语进行表达,不但在语言材料的使用上能起到“以一当百”作用,而且在表达效果上显得特别文雅、庄重。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的学习目标。

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成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三板斧”:读一读——读准字音;查一查,粗略了解一下意思;背一背,记下来为考试做准备。这就把原本鲜活的成语变成冷冰冰的抽象符号。

为有效扭转这一不良局面,笔者从成语学习活动的形式上作了粗浅的探讨,讨教于各位同仁。

一、记忆类活动

(一)成语接龙

1.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由最前面的一名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说出第一条成语,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要求下一位同学用这条成语的最后一字作为下一条成语的第一个字,说出一条成语。如此类推,看哪一列“火车”开得最快、拖拉的“货物”最多。例:

第一组 一本万利——利令智昏——昏天黑地——地老天荒……

第二组 安居乐业——业精于勤——勤学好问——问心无愧……

2.活动意义。开展成语接龙活动,把原本枯燥、机械的记忆活动,变成了紧张、刺激的小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乏欢声笑语。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为了“捍卫”本组的“荣誉”,为了让成语接龙活动更加“好玩”,会在课余时间自觉地加强对成语的读、背活动。原来的“要我背”变成了现在的“我要背”,学习态度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二)成语对对子

1.活动形式。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一对一;也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二对二;还可以以男、女生为单位,男对女。对对子的内容可以是“正对”,也可以是“反对”。由甲方出上联,让乙方来对。如果乙方对上了,则反过来由乙方来出上联,让甲方来对。例:

虚情假意:正对——装模作样 反对——推心置腹

2.活动意义。用成语来对对子,有利于“对对子”这种古老的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活动颇有传统文化韵味。为了“应对”,学生除了要熟读大量的成语词条,还要对每条成语的结构形式、意义内涵、感情色彩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得体应对”。在“对对子”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出题者”,也是“答题者”,更是“评价者”。活动角色多重、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新鲜等因素都会提升成语学习的成效。

二、思维类活动

(一)编成语谜语

1.活动形式。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根据成语的特点编写谜语,说给同学猜;也可以把编好的谜面写在小纸条上,贴在某个地方,同学猜出来后通过书面的形式告知出谜人,猜对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例:

谜面:唐三藏西行图个啥?(谜底:一本正经)

谜面:看乒乓球比赛。(谜底:左顾右盼)

2.活动意义。猜测谜语是一种传统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天生就是编谜、猜谜的“高手”。为了编出一则合理的、独特的谜语,他们会挖空心思,琢磨每条成语在读音、结构、意义、情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编制谜面。而猜谜的同学要经历一个类似的思考过程,才有可能猜到出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无论是编制谜面的过程还是竞猜的过程,都是一个积极的心智活动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编成语歇后语

1.活动形式。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也就是全句的意义所在。开展活动时,由学生或教师根据某条成语的读音特点或内容特点,编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然后让同学说出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即一条相关的成语。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2.活动意义。编制成语的歇后语与编制成语的谜语在形式上颇为相似,但是在知识面、思维力等方面的要求上,编成语的歇后语要比编成语的谜语更高。歇后语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喻义歇后语,一类是谐音歇后语。要编写一条成语的歇后语,除了要对成语的读音、意义滚瓜烂熟,还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经验。通过编制成语的歇后语,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面,自觉加强生活实践并积累生活经验。

三、语言类活动

(一)诵读成语

1.活动形式。把认识的成语词条按一定的规律编组,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诵读。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成语分组的规则,可以按成语的内容分类,如: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等;也可以按成语结构的形式分类,如:AABB结构、AABC结构、ABCC结构、ABAC结构等。例:

按内容分:

写人的: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记事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草木皆兵、负荆请罪、囫囵吞枣……

按结构分:

ABCC结构:兴致勃勃、风尘仆仆、风度翩翩、小心翼翼、人才济济……

ABAC结构:百发百中、半信半疑、成千上万、古色古香、绘声绘色……

2.活动意义。组织成语诵读活动,一是可以促进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情感色彩的感悟。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唯有通过大量的诵读活动才能得之。

(二)讲成语故事

1.活动形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通过二度创作,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2.活动意义。成语的来源比较多,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这些故事都有具体的人物、情节,为学生“讲”故事提供了内容因素。为了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必须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加工,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综合类活动

(一)“画”成语

1.活动形式。在绘画方面比较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利用个人擅长的绘画技法,选取一条或一组成语,根据其内容想象画面,并通过绘画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例:

选用下列成语作一幅春光图:春色满园、莺歌燕舞、柳暗花明、草长莺飞。

选用成语“程门立雪”作一组连环画。

2.活动意义。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根据文字提供的信息,加上个人的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化为鲜活的画面。这是对成语内涵的挖掘和深化,既有利于对成语表达的意义和情感的全面把握,又训练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

(二)“演”成语

1.活动形式。对有演戏兴趣和天分的学生,让他们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编写剧本,布置背景,选择道具,安排情节,设计对白,分配和扮演角色,展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可以用于表演的成语故事很多,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除了演成语故事,有些成语还可以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示其表达的内涵,例:张牙舞爪、金鸡独立、鹤立鸡群等。

2.活动意义。开展“演”成语的活动,既可满足部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对成语内涵的了解。编写剧本或设计艺术造型的过程是一个创作过程,组织演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活动的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现力等方面会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五、游戏类活动

(一)玩成语扑克

1.活动形式。选择25条不同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大部分是学过的,小部分是没学过的。找100张旧的扑克牌,在每张扑克牌上写上其中的一个字,组成一副100张牌的成语扑克,可供四五个人同时玩。玩牌的时候,每人拿到相同数量的扑克牌,先把自己手上的牌按每4张牌组成一条正确的成语,然后打出去。当每个人手中的牌都无法再组成成语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前面一位同学手中的牌里随机抽取一张,看能否与原来的牌组成一条成语,如果可以,就把这4张牌打出去。如果不能组成成语,就等下一轮继续从前面一位同学手中抽牌。谁最后把手中的牌全部打完,谁就是输家。

2.活动意义。扑克是人们(包含小学生)常玩的一种游戏,但是这种游戏对学生智力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与其用“堵”的方法禁止学生玩扑克,不如用“导”的方法,变个法子让学生玩,让学生在玩牌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成语,也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新的成语。同一副扑克牌,玩的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了其中的25条成语,可以再选择另外的25条成语,组成一副新的扑克牌。这是一种典型的寓教于乐、寓学于玩的学习策略。

(二)玩成语魔方

1.活动形式。平时小学生玩的魔方是一个六面体,每一面纵横都有4个小格。选择24条不同的四字成语,在每一个小格上都贴上其中的一个字,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成语魔方。成语魔方的玩法与一般魔方的玩法基本相同,就是通过扭动各个小方块,让魔方每一面的每一行或每一列的四个小格都组成一条正确的成语。

2.活动意义。玩魔方是一种益智游戏,它可以锻炼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现在它已成为一项竞技运动。小学生玩成语魔方,除了能够达到上述功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学习和巩固成语。这又是一种寓学于玩的学习策略。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教学的内容是否有趣,我们可能决定不了。但是,教育教学方法、活动的形式是否有趣,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

[1]蒋静雅.不拘一格教学成语[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01).

[2]张江莉.成语教学中的幽默情趣[J].文学教育(上),2007(05).

[3]文丽.成语教学浅探[J].文学教育(上),2011(07).

[4]莫彭龄.成语与创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2).

[5]刘桂华.汉语成语的优化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9).

猜你喜欢
歇后语魔方成语
魔方廖
一起来说歇后语
成语魔方
楼房魔方
歇后语知多少
拼成语
小魔方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