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汉语写作小说中的动物母性形象研究

2015-08-15 00:50:27韩一丁
语文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老母母狼母性

○韩一丁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在内蒙古地区动物小说种类繁多,数目庞大,其中的母性形象描写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本文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体现的就是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广阔以及游牧历史悠久的地理区域内那些强悍而富有灵性的动物是怎样来诠释母性的。所依据的小说文本有长篇小说三部,分别是:姜戎的《狼图腾》,郭雪波的《大漠狼孩》以及《银狐》。中篇小说一部,为郭雪波的《苍鹰》。短篇小说三部为郭雪波的《母狼》、《沙狐》以及《沙狼》。通过对复仇的母狼形象、爱怜少子的母狐形象、谋食的母狼形象以及强悍深情的母鹰形象的概括研究来呈现小说中多角度的母性形象。

一、复仇的母狼形象

关于复仇的母狼,最令人动容和感慨的就是在《狼图腾》中母狼失去狼崽后对军马群的自杀性的袭击,由于在春天这样一个打狼的季节,打狼队又掏出了一百多只刚出生的小狼崽,那些失去狼崽悲痛欲绝的母狼加入袭击军马的狼群,使得这一年的狼群变得格外残忍疯狂。草原上的老人相信这是腾格里赐给那熟悉额仑草原狼群的最佳战机。它们经过了反复地实地侦察以后才选中了报复目标——军马群。一场惨烈的厮杀也就此拉开序幕,那被恶狼追杀的马群和孤军深入充满自杀意味的狼群,都在凄惨绝望中颤抖。那些依靠自己体重的坠挂意图撕开军马肚皮的母狼们,被马踏碎了下身,由于它们比公狼的体重轻很多,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撕开马的肚皮,所以悬挂在奔跑的马身去借住马力。母狼们早就为了报失去孩子的仇恨豁出去了性命,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就算腹胸已经被马蹄踢烂,也依旧在所不惜,身体上的痛楚让她们享受着复仇的狂欢。失去孩子让它们变得疯狂暴躁,小说中描写有的狼已经失去了肚子还在疯狂地将马肉吞进嘴里,对她们而言这是最后的饕餮与报复。

关于母狼复仇形象不仅仅有上文叙述的自杀剖腹战,同样还有着她们掠夺性的对人类孩子的代养。郭雪波的小说《母狼》中由于村民杀掉了公狼还有两个狼崽儿,母狼就一直伺机报复。可当这条哺乳期的母狼看到腊月给彪子哺乳,自己涨疼的乳房改变了它最初血性复仇的本意。它决定找回一个自己能哺乳的娃儿。在母狼与腊月搏斗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人类的母爱同狼类母爱之间的较量与角逐。就是这样同是雌性哺乳生命体,让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呵护子女是作为母亲的天职,丧失了孩子她们同样会发狂发疯。

母狼得到彪娃这个小狼子之后的心情变得格外好,它剩下唯一的念头就是喂养好身子光滑的“狼子”,由于新获得的这个“狼子”胃口极好,它身上的奶显然有一些供不应求。于是它就拼命地去追捕沙漠中的跳兔、野兔、沙狐、野鸡等等,有时也寻觅些沙斑鸡蛋来充饥补奶。它更爱偷袭趴窝的母沙斑鸡,吃完以后下奶水非常丰富,这是母狼的下奶之道,与人类大同小异。后来,狼儿也就是腊月的孩子彪娃喝水掉进了冰窟窿里头,母狼见状狂嚎了一声,没丝毫犹豫,纵身一跃,也跳入冰窟窿中,没入黑水中去救狼儿。可能对于母狼来说,比起再次失子,它宁愿和孩子一起死掉。

在郭雪波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沙狼》中也同样有个被狼养大的狼孩:小狗娃。他是老猎人的外孙,打狼时本来被漏掉的母狼刚刚生产的小狼崽被杀绝,于是母狼开始了疯狂的复仇。直到它偷走了狗娃后再也没出现。母狼与狼孩在一起的日子里充满了母性,保护他和带领着他觅食捕猎。有一次,老母狼带着狼孩偷袭鸵鸟崽儿时,狼孩受伤了,老母狼焦灼万分,伸出红红的舌头,在洞里疾走,围着狼孩转圈,频频发出恐怖骇人的号叫。它猛地向洞口蹿去,回来便急切地扑向狼崽,张开紧闭的嘴,把含在嘴里的又浓又黏的稠状汁液涂抹在狼崽前胸那个致命的伤口上,那是黑绿的黏状液和半嚼烂的草根之类物,那是用来止痛止血的。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焦灼。她一刻也不肯休息,傍晚,嘴里叼着一只野兔和一只山鸡回来给狼崽。小说后来描写老猎人发现外孙并把他带回家,慢慢恢复他的人性,可由于后来母狼回到村子找狼孩,一声号叫就使得狼孩兽性发作,无奈之下老猎人朝狼孩开了枪。

这些关于母狼复仇的形象总是充满了悲壮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让人们觉得自己是万物主宰,有时我们蔑视动物,草菅其性命。最后我们才认识到这只是人类自己愚蠢的想法,动物也有灵性,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巧,动物像我们人类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所有生物在天地间行走生存都是一样拼尽所有力量,为了生存的更美好而努力地奋斗着,争取着,所有的生命都是史诗,一切的母爱也都需要去赞颂。

二、爱怜少子的母狐形象

长篇小说《银狐》中描写了在一个温暖的初春午后,汗·腾格尔山北麓的山洞中,有一只老母狐本来以为已经生产完了,身躯早已经压麻。可当它刚刚立起身子,她本来没有做好迎接准备的孩子,属于她的第六只崽子——姹干·乌妮格就这样出世了。老母狐自己也觉得惊奇,她爱怜的凝望这只最小的压帮崽,对比着先生出来的其他五只小狐崽的身强体壮,这只小老六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作为一个母亲,老母狐显然对这只小狐崽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她发现了这只小狐狸崽的尾巴与众不同,她的尾巴尖是非常罕见的雪白色,这使得小家伙看起来像一只精灵。老母狐的奶水并不丰裕,所以当狐狸崽们都在争抢奶水时,老母狐就会用她的尖嘴协助着瘦小的姹干·乌妮格,将它叼过来放在奶水最多的乳房旁边,她还会在小狐狸吃奶的同时用它那灵巧而神奇的舌头,去舔这只小狐狸的毛皮,将它整个身子都清理得亮晶晶的,这使得小狐崽更加伶俐夺目。我们也能深切体会到老母狐对她的格外关爱。

当这只小狐狸的五个兄弟刚刚学会了觅食,老母狐就冷酷地将它们赶出了家门,从此他们就要独立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了,而令人费解的是老母狐将这只压帮崽姹干·乌妮格,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它是名副其实的为这个狐狸家族发展强大有着卓著功勋的老母亲。每年都会为子孙绵延作出贡献,她的子孙后代遍布了整个草原。这一次之所以她不想让这只有着雪白尾巴尖的小狐狸走或许是因为她真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衰老,最后一次生育,最后一只压帮崽,老母狐对她寄予了很高期望,她希望将平生所积累的一切生存经验交给这个未来的继承者。不论从生存技巧的帮扶还是心理上的疏导,我们都可以看到姹干·乌妮格在老母狐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了起来。

纸上谈兵从来都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而对于小银狐的培养老母狐更加讲究真本领的实践断锻炼和充满血性的肉搏。姹干·乌妮格不负母亲的期望,果然很快就在狩猎行动中崭露锋芒,让老母狐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一次觅食中,为追逐一只野兔,她们误入了东山黑豹的领地。就在她们撕扯兔肉准备享用的时候,疏于防备。巨大的血腥味吸引来了那只黑山豹,豹子凶猛朝她们扑了过来。姹干·乌妮格非常惊恐,也正是由于这种惊吓,她无意识地冲黑豹的鼻子和嘴巴放出一股奇异的气味。就是这样的气味使得那只凶猛无比的黑豹落荒而逃。老母狐知道是姹干·乌妮格的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力解救了她们,让她们在危急中脱险,作为母亲也不得不因此对她的小狐崽产生了些许惊惧。多年生存的本能和直觉告诉她,这只与众不同的狐崽有朝一日必将取代她的位置,成为家族下一位具有非凡实力的强者和首领。老母狐深感高兴与欣慰,同时她也开始了对这只小崽的驱逐,是时候让她离开自己去独立生活了。姹干·乌妮格想方设法地躲避着母亲的驱赶,对她而言实在不愿离开这温暖的从出生就生活的洞穴。她低声的叫唤乞求着母亲的收留,老母狐态度却毫不退让,但是她也不敢用力逐咬姹干·乌妮格,因为她也害怕那股神秘奇异的气味。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认为那并不应该是专指人类而言,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存着的万物,都会有拳拳的爱子之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虎毒不食子,就算是兴风狂啸的老虎,依然不乏怜子之情。狐狸也本是狡猾和残忍的象征,但是面对自己弱小稚嫩的孩子,她们终究是一样的拼尽全力去守护,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守护在身边是教导,驱赶出窝里是鞭策。

三、谋食的母狼形象

自然环境总是变化莫测的,动物的生存条件也从来不存在一帆风顺。所以母性动物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就多了一份为子女每一顿食物斗智斗勇的责任,这样的一份责任也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光辉和耀眼。在郭雪波的《银狐》中当姹干·乌妮格成为母亲时,由于一次的疏忽差点就遭遇猎人挨了枪子,当她回到洞穴中她刚刚出生的五只幼崽就围着她吠叫着,似乎对她没有带回食物表示不满。哼哼唧唧拱咬她早已干瘪的奶头,咬得她疼痛,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墓室甬道墙壁上的蝙蝠进攻。于是她带领五只小崽扑击蝙蝠,用嘴咬,用爪子拍,几番下来,墓室的地上就一片狼藉。孩子们终于得到了食物,虽然都在正常战斗中不同程度地受了些伤,但是饱食一顿后就一个个睡了过去,银狐母亲就将剩下的蝙蝠尸体清理贮存,她知道怎样尽量节俭去避免孩子的饥饿,就算最困难的时期,她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喂养好自己嗷嗷待哺的幼崽们。

《狼图腾》中陈阵放羊时听到羊群中隐约地出现了一阵轻微骚动,当他坐起来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就发现了一条母狼迅速地冲进了他所看管的羊群中,叼住了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羊羔并且迅速逃离了羊群,她动作的敏捷几乎没有给羊群任何反应的时间,连那只丢失羊羔的母羊都不曾发现。小羊羔注定成为这只匍匐三个小时之久的母狼为小狼崽带回去的美食和教小狼狩猎的活道具。她选择了最佳的时机待时而动,同时又卡住小羊羔的后脖颈不让其发出叫声去惊动羊群和牧羊人,我们看到了一个母狼觅食的耐心和计谋。为了给小狼崽觅食,母狼在竟在草坑匍匐了那么久,正是这种狼母性的坚定与执著,造就了草原狼英勇善战的神话。

生活中,往往最弱的孩子最受母亲的保护,动物也是一样,她们同样会心系幼崽安危直至生命尽头。在郭雪波中篇小说《沙狐》中,大胡子猎人一直追赶搜捕着在沙漠中生活数年的一只老沙狐,一天饿坏的老沙狐身边带着她最弱小的狐崽出现了,那只小崽的尖嘴始终没有离开母亲干瘪的奶子。老沙狐早已经意识到了周围弥漫着的仇恨的气氛,她却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示着对这个大胡子猎人的企求,她已经没有力气再支撑下去,希望猎人给她和孩子一条生路。但是大胡子贪求这只狐狸美丽的皮毛,他最终还是开了枪。老沙狐伴随着枪声倒下了。她没有闭合的双目凝望着沙漠湛蓝的天空。透露着无可奈何的哀怨,眼角挂着两滴眼泪,让她悲伤的不是自己生命的终结,而是她终于没有将自己这只幼小的狐崽抚养长大。她那只可怜的小崽子,仍然扑在母亲的肚皮上,贪婪地吮吸着那已经供不出奶的带血的奶头。看到这一景象大胡子才感觉到自己的罪恶。其实饿着肚子的老沙狐是闻到死马肉味跑过来的,三只狐崽需要哺乳,她只能为孩子铤而走险。居住在沙漠中一直守护着这只沙狐的老沙头回来看到了发生的一切,极度悲伤,他原本给沙狐带回了她另外的两只幼崽,看到父亲拼命地守护着这片沙漠和沙漠上的生灵,老沙头的女儿沙柳决定和父亲一直生活在沙漠,继续守护沙漠的生灵。

有生命有活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草木鱼虫如此,飞禽走兽亦如此,生命只有一次,所有的生命活体都在为了这仅仅能拥有一次的命运而努力生存。世界上不存在九头鸟、九头狼、九尾狐之类的生命体,更不存在长生不老。所有的生命只要死了,消失了,原本存在的生命也就此失去了所有的意义,不论后来者如何去祭奠。我们更应该明白万物有灵,人并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活体,若如妄想的称霸也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孤立无援。蔑视和杀戮必须要停止,才能给原本充满活力的世界带来新的光芒和希望。

四、强悍、深情的母鹰形象

郭雪波的《苍鹰》中对于母鹰形象的塑造独具匠心,让人们感受到鹰那一份苍穹一般广阔深邃的母爱。凡是有崽子的飞禽走兽都有这种共同的本性:护崽子。母鹰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对所有敢于接近她窝的人和兽都起了疑心。时刻准备着以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后代。雏鹰飞离之前,永远不会放松警惕,这是一个母亲的神圣职责。为了给窝中三只嗷嗷待哺的雏鹰抓住兔子她克服了被训练多年的奴性,刹那间恢复一只猎鹰的本领。母鹰毫不犹豫地把兔子扔进窝里,三只小鹰立即扑在兔子上。母鹰落在旁枝上,爱怜地望着争食的雏鹰,虽然自己也很饿,但她丝毫没有去吃兔肉的意思。

但是当暴风雨要来临的时候,母鹰为了让雏鹰在这之前学会飞翔而不至于让它们淋死在暴风雨中,突然飞临到鹰窝里,向自己的三个崽子发起了进攻。她狠狠地啄它们,用尖利的铁嘴不停地叼着咬着,老母鹰不顾孩子的乞求,用力拍翅,毫不留情地驱赶着三个不成器的孩子,终于它们被凶猛的母鹰赶出温暖的小窝,在树顶上徘徊飞旋,它们没有按母鹰的意愿飞入高空,而只是在窝的上空低低地飞旋着。母鹰愤怒了,展开双翅飞出去,在半空中追咬着它们。发出饮血食肉的鸣叫,一直不敢对抗的三只雏鹰,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终于被激怒了,开始了一场生与死的厮拼,老母鹰更为激烈的对抗着,毫不畏惧,显出自己所有的战斗的本领,点燃着三只雏鹰的仇恨的火种。后来母鹰顶不住三只年轻鹰的反抗,她停止了挣扎,她倒下了。

这是一只为子孙能飞上天甘心付出自己血肉的苍鹰,这是多么复杂荒诞而又让人振奋啊,正是因为这样,母鹰才有不吝的牺牲。狂风吹来,三只年轻的鹰呼地腾空飞起,它们的躯体里,顿时奇迹般的产生了无限的冲击力,扶摇直上,直冲云霄,寻觅着更高的天空、更自由的王国。融化在了高天的胸膛。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生命都有可以追溯的源头,如果我们不计算进化的影响,每一个生命开始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母亲”。当这些动物母性形象渗入在文学作品中,就与众多的动物性格共同铸就了动物小说的灵魂,不论是母狼为了给逝去的小狼复仇,还是母狐为幼崽的一餐一饭拼尽全力,又或者是母鹰为了后代的展翅高飞奉献生命,这些形象都在启迪着人类世界万物生灵并不仅仅只有人类有崇高的情感,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人类才能更好地了解动物与它们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老母母狼母性
明 李应祯 行书致秦夔老母弃背札
中国书法(2023年5期)2023-09-06 10:00:45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清早,我妈“炸毛”了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母狼报恩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狼曾舔过我的手
家乡的老母
北方人(2015年2期)2015-03-12 19:41:22
母性
书香两岸(2014年4期)2014-05-30 00:01:26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
电影新作(2014年1期)2014-02-27 09:07:13
让狼舔舔你的手
21世纪(2010年9期)2010-04-29 21: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