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2015-08-15 00:50张海英
语文学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山水诗归隐王维

○张海英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高级中学,宁夏 银川 750004)

王维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对于王维诗歌的思想内容,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很多人评价不高,甚至有人认为一无是处。现在还有一些人对其思想性持否定态度。如果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反复研究、分析王维诗歌,你会发现有许多积极的、健康的内容。

一、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怀

祖国的山水不仅秀美壮丽,而且随朝暮变化,四季时节轮换,变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于是在这如画的土地上,讴歌祖国山水成了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歌手”。他们靠文学艺术手法,以诗、词、赋等形式讴歌美好的河山。王维也是这其中优秀的一个。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尽情描绘祖国的山川风云、花鸟草木,留下许多不朽诗篇。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试想,一个不爱祖国,不爱祖国山水的人,他怎么会写出这么多、这么美的山水诗呢?只有对祖国满怀深情爱意的人,才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写出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我们今天的散文有很多都是写山水的,如《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浆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都承认是歌颂祖国山水的篇章,那么王维的那一首首如画的诗歌不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怀吗?还有一些人认为王维寄寓于山水是一种地主阶级的闲情逸致,对这种观点显然是受"左"的思想影响。山水田园诗以及反映这一主题的文学形式,都是作者借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水的一种爱恋。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一种热爱祖国的表现。再者,不仅我们的许多文艺工作者,而且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山水的诗篇。如朱德的《游越秀公园》《上东山》《登南高峰》,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呢?

二、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

王维(?~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后因其父迁居,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授职,因此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隐居的主要原因是赏识并提拔他的诗人政治家张九龄被罢相,奸臣李林甫上台,忠臣良将被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他的政治理想也成为泡影。使他感觉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絿》),就开始了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评论界有的人因此将他诗歌内容多与“佛老哲学”“麻木不仁”联系在一起。其实,王维的有些诗还流露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寄托。如《春中天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首诗诗人只是平静地描述“斑鸠”“归燕”的鸣声,村边洁白的杏花,以及“持斧”“荷锄”的农人。人的活动也是零星的,画面并不热闹的,恰是一幅设色淡雅的田园水墨画,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姹紫嫣红,却成功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人捕捉到的是早春的景象,诗中无论是人和物,都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共同营造出浓浓的春天的气息。《山居秋暝》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在初秋的夜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树木繁茂,景色迷人。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潺潺作响。竹林里传来了洗衣姑娘们的阵阵欢歌笑语,莲叶动处是渔人划着船儿回家了……物芳而明志洁,人和而望政通,这首诗通篇都是比兴,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再如《新睛野望》描写雨后清新空旷的原野,河水波光粼粼,青山秀丽挺拔,农民们全家出动忙碌于田园之间。诗的基调同样是明朗健康的,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迷恋田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白石滩》《汉江临泛》《送梓州李使君》《田园乐》(其六)等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精神寄托。再者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得多。

三、表达不满的消极抗议

王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名志趣高洁,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在恶势力的面前,他不能不抗议。但是作为一名软弱内向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去大声疾呼,或奋起抗争,只好采取了一种消极不合作的方式,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如《归嵩山作》:

青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飞鸟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首联描写青川如带盘旋迂曲,车马悠闲地行驶在路上。颔联两句移情及物,把“流水”“暮禽”拟人化,写“水”“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心情的悠然自得借途中风景自然表现。同时“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则包含“鸟倦飞而知返”,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是诗人归隐途中看到的荒凉黯淡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正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波动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句则表示归隐后作者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体现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再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礼,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首联“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无奈愤懑之语。如前所述,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然而不久李林甫左右朝政,政治局面日趋黑暗,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它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只好无奈放弃吧。“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矛盾苦闷的反应。既然自己没有经邦治国之才,无法改变黑暗现实,政治上已无路可走,那就只好脱离“樊笼”“复得返自然”了。“空知返旧林”的“空”有“徒然”的意思。作者理想落空,无可奈何只能如此。王维是个内向软弱而又志向高洁的知识分子,没有力量与外界的黑暗现实抗争,那就只好独善其身,在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我们能够触摸得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作者要与“清风”“明月”为伴,徜徉于松林,弹琴吟诗过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联系上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本身就含有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否定。只不过这种情绪不像陶渊明来的那么热烈,那么率真。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不答作答:你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驶向河浦的深处了。这里的“渔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辞。暗示朋友,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正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消极抗议。再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第二联的“不得意”三个字是有深意的,不仅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另外还有一些诗,如《归嵩山作》《孟城土幻》《漆园》等也反映了这种思想。在《辛夷坞》诗中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那“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当然,由于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喜欢佛教,在他的后期隐居生活中,写出了一些阐释佛教思想的诗,这是王维的思想局限。在晚年的时候,对安史之乱也没有什么反应,更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这当然与他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是封建贵族有关。他是个封建士大夫,不接近人民,不了解人民疾苦,他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和他所处的那个阶级的局限,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局限。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综上所述,王维诗歌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山水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山水诗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王维诗歌的精华。对于丰富我们的文艺园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都有积极的意义。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叶式生.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J].湘江文艺,1978(11).

猜你喜欢
山水诗归隐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草堂归隐
瞻谢公亭
天宫院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