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慧光
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关键还是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着手。那么,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从“传道授业”式的“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化就变得举足轻重,尤为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导”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大,成了新时期下教师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新任务。
新的课程教学中的“导”应是“导学”,也就是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指导学生,让学生“会学”,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当然,这种做法也不是让教师下岗,或者让教师解放,我们仍要在教育教学中完成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在《语文论集》中提到“教师自然需教,尤宜致力于导”。所谓“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教师正确的引导,一定可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导学”模式的具体做法通常可以分为:课前预习的引导,课上学习的疏导和课后复习巩固的辅导。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具体操作如下:课前预习,作为引导,是“导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课文之前,做好三个“早一步”,即早一步读熟课文,主要是利用早自习时间;早一步领会课文大意,主要是通过抄原文,并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早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瓶颈,主要是在预习理解中,将自己不懂的内容勾画出来,以备课上听老师答疑。如此一来,学生会养成语感和预习习惯,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然课堂上就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发挥了“导学”作用,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课堂学习,作为疏导,是学生学习知识并学会知识与技能的关键。课堂上,我们先导入新课,然后给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学生在教师例证法一样的难点解析中,正好发现并提出自己存在的知识疑问,而作为疏导的教师,则慢慢渗透知识点,让学生利用梳理、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探究要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完成梳理与积累,并学到知识。
课后复习巩固,作为辅导,这是对“导学”的进一步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小结、教师小结、小组总结、一课一结或一周一结的总结方式,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加以强调,对未及讨论或无需花费太多时间讨论的问题加以补充,对课后习题做规范性的归纳。辅导学生完成好课后作业,这一环,是巩固、深化、提高的一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自学的效果,并且将学过的东西进行知识迁移,强化阅读分析的能力,我们尝试设计同步训练题,让学生在课上(或课后)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结果做出质量分析,视需要进行必要的讲评,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进行个别答疑辅导。
当我们在教学中把“导”的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学”自然也会水到渠成。让学生“会学”,其实就是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学法,学会合作。教师的“导”应是“因材施导”和“因势利导”。在导引中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技能。正确的指导方法能使学生学习语文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 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阅历、视野及种种方法的不足,在信息、资料获取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只有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不但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传记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或分块阅读探究的学习,在合作中掌握方法,学会知识,理解文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传主事迹、传主精神品格、行文特点、探究学习了解传主的意义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学习讨论,并针对问题形成答案,进行交流。采用这种学法,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也增强了竞争力,并从中有了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始终希望学生不只是学习的机器与工具,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他们愿意学,想要学,享受学的那种境界。巴赫金曾说:“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与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与共鸣,都足以证明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他们的心灵,而对阅读的喜爱将使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