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卫东
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我们可以将其简化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也有的称之为“引论——本论——结论”。这是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这样的“起承转合”,对写议论文拟提纲具有指导意义。
“引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通过一两个判断句提出论点,开门见山,然后转入本论,这是常见的方法。
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开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怎样的呢?”用设问句引起读者重视,发人思考。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然后发挥,引出论点。这种兼有题记的形式比较新颖。
先抓住读者的心理讲个小故事,引领读者顺藤摸瓜,然后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马南邨的《从三到万》先讲那个田舍翁请师教子的故事,引出“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者不宜要求过急”的论点,很吸引人。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教材在引用《反对党八股》一文时,开头是:“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短短几句提挈全篇,让读者了解全文的要旨。
议论文开头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套话,什么形势啦,什么在……之下之类,人家一看就直摇头。还有层次烦乱,入题太慢;观点模糊,不知所云;等等。这些写法当竭力避免。
文章结尾短小有力,干净利落,给读者回味,尽显议论力量。通常有如下几种写法。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尾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可引用名言,譬如《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文的结尾是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鼓舞读者,也增强了议论的力量。
叶圣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的开头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了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结尾则说:“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碍他人的习惯”。结尾和文首的相互应和,实质是在进一步深化论点。
《纪念白求恩》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益于人民的人”。接下去又解释了不管他的能力大小,这五种人就是白求恩式的具有毫无自私自利的人,有力地阐述了中心论点,也鼓舞和激励人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从三到万》的结尾:“我们不懂的东西还不少,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这一结尾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余地。
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一个形容字:“乏”。这一结尾逐层批驳后把对象至于无可遁逃的窘境。
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得好,对展开议论、揭示中心、深化题旨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所说的“凤头豹尾”,在议论文中需要十分注意。
对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事实”有典型的事例、数据,这种方法在一事一议的小论文中用得最多。
随着写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还应灵活使用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让精湛的名人名言来作为议论的根据。正反对比论证——让对立的双方展示出来,其利弊、得失、好坏让读者一目了然。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方语言将道理说清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将主观主义者的言行比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反对党八股》中将干瘪枯燥的语言说成“瘪三”。归谬法——放长线钓大鱼,先顺着对方谬论的逻辑演绎出众所周知的荒谬的观点,使对方的论点站不住脚。类比论证——通过两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一事物的性质类推到所要说明的事物上,来证明作者的论点。《刻舟求剑》、《投婴于江》的故事在陈述后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它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