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440)
简单来说,媒体素养指的是一种能力,当人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媒体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工作内容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提高,它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在处于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关乎人素养、品质发展的教育方式或和教育思想。它把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作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的媒体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涵化理论的创始者乔治·葛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这也提醒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像不能忽视青少年的德育、创新和实践教育一样,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也绝不能被延误。依照中职学生的成长阶段来看,此时的他们虽然在心理、智力方面日渐成熟,但此时的他们亟需正确的引导者带领他们走向人生正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引导中职学生正确理解、应用大众媒介,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知识和技能,进而使他们养成开阔的视野、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智,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将他们推向更加光芒的人生旅途。
那么如何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中有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除了在校开设必要的电脑技术课程外,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各个学科中,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联动。语文是母语教育,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其学科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渗透语文学科教育也是大势所趋。因此,于中职语文课程中进行教育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优秀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1.关注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是时代赋予的职责。现下,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国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有增无减,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尚未成熟,好奇心强、模仿性大,又缺乏自控能力、必要的媒介知识和足够的辨识水平,极易受媒介网络环境下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耽误学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求得生存与发展。现如今,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诸多方面对学生媒介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愈演愈烈,作为课堂教学关键人物的教师更需要关注中职学生的媒体素养培育工作,进而帮助语文教学和媒体素养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在这个时代所应担当起的责任。
2.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是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掌握实质性的技能、技术,在学习类似语文学科这样的基础性综合知识时稍微可以有所放松,但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所以这就导致语文学科和中职职业教育的融合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中职教师应该尝试着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专业技能、媒体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接受语文的学习思想自然是有一定帮助的。
媒体素养作为如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具备的技能,它在语文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间接内涵极为深刻,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应该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并努力去建构一种培育学生媒体素养的教学方案,将语文知识从课本搬进生活,将价值发挥于实际。当今时代,语文教育最应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最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才是当代中职语文学科老师终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老师拥有三大职责,分别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三大职责看起来貌似比较简单,但真正要完成这三个职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能力。对于中职语文老师来说,他们所担任的角色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所以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抓每一个空闲点,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道理,从而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道理,也辅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媒介素养教育虽说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发挥实效,但长期的积累必然会取得优异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将语文学科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完整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质。
中职语文教材的编订者们,在教材编订之始便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选定教材阅读篇目的时候,大多选定了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涉及范畴广阔的文章,并于其间贯穿了实践性比较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以及应用写作知识,所以中职语文不再只是语文学科的教材,更是德育的教材,符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目的。
比如:学习“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和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赏析散文诗歌的技巧,培养提高审美修养,同时还可利用现代影视网络媒介资源,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散文诗歌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评析影视网络媒介与文本媒介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识选择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语文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文学作品有许多鲜活灵动、极具个性的人物,如马蒂尔德、项羽、林黛玉等人物,可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的影视之后,可以鼓动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电影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做以赏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复述、描摹故事情景的时候再现甚至还原文本形象,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较为细腻的笔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在再现影视画面的风采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
又如:通过开展“民歌民谣采风”、“与大自然对话”、“展望未来的生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现代媒介各种途径的查找收集整理分享信息资料,特别是在面对大量多样复杂多变性的网络传媒信息,学会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判断以及使用媒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且环境特征浓厚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媒介素养。
再如:“广播稿”的应用写作,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广播稿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撰写校园新闻广播稿、校园新闻电视稿、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提高学生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和学科教育结合的途径,笔者自知有多种方式,但其中最为常用也最关键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要求鲜明,要求其必须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紧跟当代文化知识的潮流方向,在此基础上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实热点的能力。这样的课程标准要求对中职语文同样适用,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完整健全思想观念,并且利用现代新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但明确强调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要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介、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优势,恰当合理地应用多种媒体,为中职生提供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趣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提倡在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其必须具有钻研教材备课的意识,能够根据学生教学实践和学科内容的研读过程中增强自己对知识的辨析、区分、策划能力,同时善于结合新时期的各种媒体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这才是老师上课之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再者,中职语文老师必须对媒体素养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培养手段与教学目标了解清楚,最好将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并且充分且巧妙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准备,锻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敢于去批判、怀疑的态度,以及审视媒介信息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并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多元化媒体阅读时代的到来,单纯的文字教学已经不再是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文学作品、文化知识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教学,更需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时代特色,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资源。基于此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务必要冲破传统教学瓶颈,引入更多新媒体指导下的文本资源,最大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元的阅读媒介,从而为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增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别、鉴赏与优化能力。例如,学习《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在“融情升华,拓展感悟”这一环节里,引入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领悟课文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品格,启发学生要勇敢地面对一切磨难,在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公益广告等现代媒介所蕴含的正能量,培养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
互联网兴起于20 世纪下半叶,并于21 世纪取得了发展与繁荣的高峰期,其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可观的价值,使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都按照文本结构重新组织获取,在重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也吸纳了更多的媒介形式,无形中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了理想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新知识的传播载体,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网络资源,必然是成效显著,学生在认知、理解、应用网络资源的时候,也是学生延展交流领域、提升媒体素养水平之时,便是建设性使用媒介的锻炼过程。例如,利用微信、班级QQ 群、语文学科网站等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阅读网络文本,这种阅读信息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源,也可在网上交流心得,这一过程看似比较简单自如,但学生关键的理解、选择、评价能力却也是在此时不断滋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终极目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
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多种媒介。因此,语文教师可巧妙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撰写宣传标语、撰写校园新闻、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级、学校社团网页等,这样既能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又可在锻炼中提高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又如,课堂著名文学文本教学。可让学生观摩改编演练《雷雨》、《药》、《项链》、《鸿门宴》等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影视与名著的异同,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这一比较、思考、评价的过程可使学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审美特质,培养其批判质疑精神。
再如,开展读书摘抄、报刊剪贴、编辑小报等竞赛活动都能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进行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21 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偏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技术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双重重任,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粗浅地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要真正实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这不仅要求每位中职语文老师具备更高的语文专业素质、思想文化素质以及媒介素养,而且老师要善于紧抓时代的衣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和谐有序的媒介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每位教师的光荣使命。
[1]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郑国民.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林发.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何媛.我国中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8(3).
[5]黄楚新.新媒介素养[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