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革 王忠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193)
中国语文高等教育是巩固民族文化认同、广大母语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课程。而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医学院校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自2008 年起面向全校本科专业(除了汉语言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中文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至今已经6 年。通过6 年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借鉴其他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成果,探索更加适合中医院校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提高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具的中医药研究人才和中医药文化传承者,是我们人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陆续恢复大学语文课,从此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也拉开了序幕。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探讨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大增。进入21 世纪,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更是全方位展开,涉及课程意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定位等诸多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有的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1]13-1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则是“高标”定位,即建立“高等语文”的概念;[2]2006 年朱晓 进在外研社召开的大学语文教材研讨会上提出“大语文”的概念,认为应该将大学语文置于一个大文化的背景和框架中来审视,在此基础上葛娟(2007)提出了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的建构,将大学语文定位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3]35-372006 年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指出:“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并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考路径:能力性、审美性、民族性。[4]1-2陈洪(2006)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兼具提升素质与能力的双重目的”;[5]4魏饴(2007)认为“大学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的教学。……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6]8-9还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生态”观念,认为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考察,“教学内容系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7]90
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学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8]17-18有的提倡经典专书研习,[9]82-83有的提倡大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接轨。[10]6-9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比较深入,如网络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等。近两年理工、医学、军校、体育、卫生、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从学科及专业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增多,说明教育研究者已开始着眼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层次,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此大背景之下,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讨论也从无到有。黄蕾等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现状,通过借鉴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的经验,提出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来加强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11]282-284刘春雨等对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发展、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作了对比分析,认为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12]18-19郜 晓芹认为“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应具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建议“适当增加对医家名著的鉴赏”,“实行文理分科授课”。[13]28-30王明强提出“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构想:“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14]87-88
综上,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结合国内外教育形势和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变换研究视角,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放式教学的提出与近些年来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密切相关,导源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浙江传媒大学的葛娟等老师认为:“所谓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简言之就是课程内容及学习时间不受有限的教学篇目和教学时数规定,将课程教学作充分的扩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有限引向无限,以期实现大学语文终极教学目的。”[15]36-37作者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很值得借鉴。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既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也涉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与评价考核机制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1)教学内容开放。有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适量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书目、论文、教学视频或网络资源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2)教学地点开放。教和学不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外的网络平台、社会实践。(3)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探究、练习、实践、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4)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考评方法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
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进行的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BB平台以及网络课堂建设等工作,为大学语文改革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确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作为一门仅开设一个学期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不是万能的,它教学时数固定,每周2课时,不可能像中小学那样每年都是主课,每周6 ~8 课时。所以让大学语文承载过多的职能是不现实的。在对专家走访以及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校大学语文的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三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其精神世界。
2.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学语文共36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27 课时,网络学习9 课时。首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我们仍以一本教材为基础。综观琳琅满目的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专题式的,还是按照体裁或时代顺序安排的,都是以文选为主(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经典或新经典),辅以写作或文学、文化知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多样性,所以大学语文“以文化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同样一篇文章,切入的角度不同,体现出的教学目标就会有差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学习语文知识、写作方法,还是提高鉴赏水平、文化素养,或是兼顾。围绕上述教学目的,我们选择了专题教学形式,每个专题突出一个教学目标,如诗词鉴赏专题、写作专题、中医药文化专题等。其次,尽量避免与中学学习内容重复。即使有个别的经典篇目重复,但切入的角度要有不同。其三,网络课的内容以学生喜爱的经典赏析和文化学习与领会为主。网络教学以视频教学为主,主要取自大学公开课、超星学术视频、百家讲坛、地方电台的诗文鉴赏和文化专题栏目。
3.教学手段的变化。十年寒窗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人不喜欢语文,甚至抵触语文。因此,大学语文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语文、对母语文化的热爱,突破中小学的讲课模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为重点。为此,我们正在探索专题讲座、多学科教师共同授课、网络课、实践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中,除了课堂教学,还建设了以BB 平台为依托的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方面,既有辩论、主题演讲、热点问题探讨、影视作品赏析等课内实践,也把课外的人文知识竞赛、诗文朗诵比赛、演讲赛、辩论赛、学术论文大赛等纳入考核范围。
4.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们将大学语文的考核内容分为三项:平时成绩考核、网络学习考核和开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5%,包括:课堂出勤及纪律,学习态度、课堂互动及回答问题,作业(以写作和读书笔记为主)。网络学习考核占总成绩的25%,包括网络讨论、在线测验、课堂发言。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从2014 年9 月我们实施的第一轮改革来看,效果比较显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好评率上升了16.1 个百分点,说明开放式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改革是成功的。但改革远没有结束,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程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变化,根据大学生专业背景和素养的不同而随时作出调整。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对它的探索和实践仍需大家不断付出努力,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1]张玉能,张弓.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2]李正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改革试验[J].文史知识,2005(2).
[3]葛娟,王飞华,蒋婧.“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6).
[4]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魏饴.再谈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王海英,董义连.“生态化”视角下的大学语文课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8]胡淑媛.大学语文教学中元认知能力与培养探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9]张安威,李爱华.经典专书研习——大学语文建设的另一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2).
[10]骆兵.关于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11]黄蕾,程黎明,杨文卓,褚旭霞,杨军.借鉴美国经验 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2).
[12]刘春雨,王雁菊,杨熠晨,王韫文,朱丽蕊.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
[13]郜晓芹.中医院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7(4).
[14]王明强.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J].亚太传统医药,2008(8).
[15]葛娟,王飞华,蒋婧.“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