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琳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从清代开始,《红楼梦》就被多次以戏剧、电影、舞台剧等形式改编,登上舞台,面向更广泛的观众,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仍然津津乐道。1987 年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当时反响很大,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怀着极高的热情对其欣赏、品评,褒贬与否,这本身都是对《红楼梦》传播的一种促进。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其评价颇高,认为该剧本是“第一个全部全面性的红楼剧本”,“这部电视剧则是第一次努力地表现曹雪芹原著的那种特别繁富、复杂、错综、回互的大整体”[1]。“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而电影基本是一种视觉艺术;小说是一种理论的、推理的形式,而电影是一种视像的、表演的形式。”[2]因此演员的表演,剧中人物形象的再塑造,对于从文本到影视剧的拍摄是否成功起着至关作用,离开人物塑造,自然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刻画也就没有了意义。笔者认为,1987 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物塑造的艺术,而刘姥姥就是其所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
“在原著《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像刘姥姥这样的人物比较特别:一方面,刘姥姥的故事既是小说重要的结构因素,又可以独立成篇;另一方面,她又和大观园中的中心人物有着明显的形象上的差异,于是刘姥姥就成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的一大变数,往往成为影视改编的突破点和创新点。”[3]1987 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着重突出对刘姥姥的塑造,使其成为勾连全剧的人物,从而更好地凸显主题。在电视剧中沙玉华扮演的刘姥姥共出现了三次,前两次都是对小说文本原有情节的整合再现,而最后一次则是导演在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合理推断和想象而进行的改编。刘姥姥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三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这集一开始镜头就给到了荣国府外的乡下:刘姥姥领着板儿走在荒凉的乡村小路上,看起来像是要进城。这种乡村场景与她马上要进入的雍容华贵的荣国府,那样一种气派的环境,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其实刘姥姥在他们村里算得上是一户生活自足的人家,只是因为今年收成不好才想到去找贾府寻求一点经济帮助。但是这位老妇人毕竟很少踏进如此气派的府第,而且她这次是去打抽风的,内心免不了战战兢兢。从一开始跪着求门房打听周瑞,通过周瑞家的辗转见到凤姐,到板儿想吃凤姐桌子上的点心,被姥姥狠狠地打手,都是这种紧张状态的表现。一直到凤姐让周瑞家的摆上一桌客饭,刘姥姥和板儿退到东边屋中吃饭时,那种紧张状态才不见了。乡村之人本来的质朴便表现了出来。导演特意将姥姥和板儿吃饭的镜头进行了特写:姥姥咬着肉,大口大口地吃,板儿也摇着脑袋,使劲地嚼。在这没有台词的半分钟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一变而为大大咧咧、无所顾忌。这样的镜头,看似是在讽刺刘姥姥乡野村妇的样子,其实未必,画面中难看的吃相,固然说明了其修养不够,但同时也表明了刘姥姥并不是那种虚伪做作之人。这样的餐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盛宴,所以,这样的吃相,和其村妇的淳朴浑然一体。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是在十六集,经过第一次的接触之后,这一次她得以进入到了大观园中嬉游。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领略了贾府的奢华生活,姥姥也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憨态”为大观园的高雅生活增添了乡村气息,也为大观园带来了难得的笑声。刘姥姥第三次出场时贾府已经被抄,亲朋故旧都唯恐避之不及,她却带着板儿去狱中探望凤姐和宝玉,乡村之人本有的质朴,此时呈现出的是重情重义。王熙凤神情落魄地坐在凄冷的牢狱之中,头发凌乱,早已没有了二奶奶的神气。姥姥知他们在牢里没得衣服换,便带来了当年贾府施舍的衣物,“这几件衣裳还是过去从府里带回去的,逢年过节拿出来瞧瞧,也舍不得穿。”将带来的衣服一一分给了原来府里的姑娘们。王熙凤万万没想到,当年那个她用二十两银子打发了的“傻”、“憨”村妇,如今却成了自己危难时的亲人。巧姐被拐后,王熙凤伤心欲绝,贾府已不复当年,无力可寻。刘姥姥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坚定地对凤姐说:“知道地儿就行啊,我找她去,豁出这把老骨头,也得把她找回来!”电视剧通过刘姥姥的勾连作用,将凤姐此时的可怜无助与初见刘姥姥时的盛气凌人及二见刘姥姥时的活泼逗趣,形成了鲜明对比。电视剧对于刘姥姥的这种表现方法,也意在充分展现贾府的衰败过程,以及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
相对于文本,1987 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选择了通过增加细节的方法来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正是这一表现手法使得演员沙玉华可以将这个具有丰富性格内涵的乡村妇女塑造得惟妙惟肖。例如辗转到瓜州找到在妓院学艺的巧姐时,刘姥姥便带着银子去救她,可是老鸨却说“银子不够可是不行的。快凑去吧,要不可就接客了”,听完这话,沙玉华眼睛已经湿润,身体动作由坐改为了站,最后直接在老鸨面前跪了下来,希望能见孩子一面。老鸨不理,冷漠地走开了。面对老鸨离开的方向,沙玉华向前移动了一下跪着的身体,伸长双臂,支吾着想要再恳求却无奈人已远去,于是痛苦地伏向了桌子上的银子,老泪纵横。此时,她的身体又由跪改为了站,慢慢收起了银子,边往外走边流着泪说道:“回去!卖房子!卖地!”与文本相比,这一段中沙玉华肢体语言的转变就是细节增加的一个表现。其从坐到站到跪,再重新站起来,同时还伴随着语调的变化,表现了刘姥姥从低声下气到苦苦哀求却哀求无果,再到最后的毅然决然这一系列心理变化,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老人的执著。
我们当今社会正进入“快速阅读”、“简略阅读”时代,普通大众越来越倾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相对小说文本来说,影视剧是一种新颖的传播方式,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真实可感的,因此也更加具有亲和力,从而能更好地促进《红楼梦》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红楼梦》文本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众所周知的,不再赘述,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经典不朽的。但是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形象毕竟是间接的,想要把这种间接的形象转换成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活生生的人物,需要读者对文字有敏锐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一种考验。而影视作品则不然,它通过演员的直接表演、声像的特殊处理,将人物形象直接呈现于观众面前。因此,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为其文本在普通读者中的进一步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周雷,刘耕路,周玲.《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美)乔治·普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杨峰.影视中的刘姥姥形象及其艺术功能[J].红楼梦学刊,2008(1).
[4]周汝昌.红楼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