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兰
怎样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怎样使学生的作文取材丰富多彩?怎样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机?要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就需要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进行零距离的对接。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从家庭开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家庭起步。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尊重父母的劳动;要爱自己的家庭,表现热爱家人的情感;要履行家庭义务,体验其中的快乐。
家庭生活中有生活情趣和生活道理,有生活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真假美丑。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发现、感知家庭生活的真谛,作文时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也往往内容空洞,表意不明,语言干巴,缺乏感人的力量。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悟看似平淡安静的家庭生活,发现它的波澜和绚烂。
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父母下班回家所做的事,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过程,从中领会家庭的关爱;采访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乃至伯伯、叔叔等,了解亲人的成长经历,借此传承优秀人格和精神;了解父母的烦恼,反思自己和父母的冲突,以获得人生的感悟。
再顺势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有益的、熟悉的生活素材,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自然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读书是学生重要的生活活动。书中有知识、有经验、有智慧、有哲理……善读可以启发蒙昧、赏析美妙、获得快乐、陶冶情操。教师要在读文指导中使学生时时受到写作的启示,要在作文指导中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从读文中寻求生活素材。
学生的大多时间是在读书。因此,指导学生关注读书生活,无论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对学生情感的积淀,都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注意寻求写作教学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拓宽学生写作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自由表达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见闻和心得。要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写作,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实验发现、解题感悟、活动体验、独立思考的过程、反思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评价学习成果、巩固学习要点等。
社会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从本质意义上讲,文章无不来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作文,这既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的好办法,又是扩大学生视野的必由之路。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关注思考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带着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生活、探究社会生活的真相,明辨是非曲直,提高认识水平。如让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晚间新闻》、《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寻找最美……》等节目,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热点信息,从社会热点信息中选择积累写作材料,在写作时自然会左右逢源、思路畅通。
自然是天地山川、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草木虫鱼,自然是风云雷电、雨雪晦明、四季轮回、寒暑交替,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每一名学生,归根结底都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书写身边的自然景物,积累写作素材,诱发写作灵感,提高观察感受力。要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如参观美丽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感性知识;同时寄情自然,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思考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自然风光美和民风淳朴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迸发出写作的火花,从而乐意拿起手中的笔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处处闻啼鸟的春,荷花映日红的夏,仙鹤排云上的秋,梅花独自开的冬;白云悠悠飘荡,鲜花吐蕊绽放,草儿扭腰跳舞,风儿来回拂动;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顽皮蹦跳的夕阳,晴朗夜晚眨着调皮眼睛的星星……大自然走进了人们的怀抱,让人陶醉,催人奋进。
总之,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读书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寻找素材,把作文植根在真实、深厚、鲜活的生活土壤中,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之感,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写作也就进入一种理想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