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飞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母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语文在高考中分值比重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真正结合,实现生态作文与生命成长的统一,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当前高中生的写作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端,不少人无病呻吟,全然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时某些学生为了写作的“愁”的需要,在故事叙事中故意制造极端的“惨案”,以达到耸人听闻之目的。据统计,在高考一个考场中的作文,有19人父母“车祸身亡”或“病故”。
诚然,作文的“真”是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合情合理的艺术虚构,它不违反写作中的“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根本原则,而是把这一原则加以艺术处理,将高中生的个人生活体验与写作表达统一起来,真实地体现高中生独特的生活态度与思考方式。有时,写作评价的立意高、构思巧等标准,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为了高分而假意取悦教师,迎合政治需要、成人思想、考试方向,这样就很难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来。而生态作文课堂的建构就是要打破这种政治化、口号化、成人化的言说倾向,鼓励并引导学生写出真实而健康的作文来。
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考场作文,多是话题材料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话题材料作文是一种限制性习作。在材料的主题范围内,积极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进行构思,并在构思中彰显习作的创新意义。比如在2014年“山羊过独木桥”的高考材料作文中,有考生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在构思上别出新意,不走寻常路,写出了《墨守规则亦为大道》的满分作文。新奇的构思,除了表现在思维角度方面,还表现在行文思路的独树一帜上。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前半阕极力描写山河壮丽秀美的景色,后半阕描写千古英雄人物,笔锋一转,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转到对今朝的风流人物的赞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与个人体验,合理设计教学思路,使学生将构思的角度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维深处,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写作潜能,构建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优美的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打动人心,直见人性,对高中生有良好的熏陶作用。受习作素养、应试压力、网络用语失范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生的语言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粗糙化、幼稚化的特征。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做到语言有“美”,从语、段、篇、章的角度注重习作的艺术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从高考阅卷与评卷的反馈来看,不少考生语言非常贫乏,在习作中直接套用或抄袭已有的精彩文段,这暴露出考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欠缺和语文素养的低下。还有不少高中生,在平时学习中速记一些名言警句,以期在考试中能够成为万能金句,派上用场。这样一来,就明显有一种为装饰而装饰、为引用而引用的嫌疑。因此,要做到语言有“美”,注重艺术表现,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自觉抵制语言低俗化的影响,规范汉语的使用;高度重视阅读积累,在经典中提高语言素养;将语言赏析与写作训练结合,在不断的反思中净化并美化写作语言。
高中作文课堂是集中了各种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等生命特征与生长特点的动态环境。因此,作文的前提应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如2014 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给出的材料: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针对这一则高考材料,有考生解读出了“角度”的差异,有考生解读出了“民主”的精神,有考试解读出了“多元”的主题。但无论是何种解读与阐释,都不能人为地脱离叙述的主体——“我”的存在。考生作文中,有历史、制度、伦理、哲学、人类等,但惟独缺少一个“我”。在高中生的习作中,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个体的缺席,意味着思考的抽离、生态化写作的缺失。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从“我”的角度出发,叙事有“我”的在场,强调习作中的个性表达与自我精神,教师从写作指导到写作互动,再到作文的评判标准,都要尊重学生的作文个性,为其作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的落后观念,不断地从静态的“知识技能”走向动态的“学生成长”,从模式化、同质化的“作文模式”走向个性化、异质化的“个性表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切实关注高中生的生命成长,关注作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