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因为古诗歌鉴赏在语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十分重视,而现当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在高考中的“隐退”使其在教学中被“边缘化”。
苏教版教材把必修一的第一专题都给了新诗,可见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刚入高一的新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怀着憧憬希望,也带着迷惘忐忑。第一专题的新诗教学正能激起高中生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今后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他们的高中生活在诗意中展开,笔者在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诵读,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教学理念。从古至今,诵读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特别重视教师范读与学生示范朗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考虑到《沁园春·长沙》是第一模块的第一篇诗歌,笔者在上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倾听了一系列名家朗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找来《民族大融合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当笔者富于激情的朗诵结束后,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争先恐后要求朗诵,在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中能感受到青年学生的豪情壮志。
请朗读较好的学生做示范朗读,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中学生一般都争强好胜,不甘后进,进取心强。创造一个使他们兴味盎然的朗读竞争环境,是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氛围中,学生的自尊心及追求成功的渴望强烈,在朗诵时甚至可以宣泄他们的情感。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说,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高中生正在经历诗意盎然的青春岁月,他们想法大胆,充满着奇思妙想。
新版教材入选的《雨巷》(戴望舒)《断章》(卞之琳)《错误》(郑愁予)《六月,我们一起去看海》(潘洗尘)等篇目可以从学生想象力的角度进行鉴赏。
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
讲读《六月,我们一起去看海》这首诗时,笔者要求学生借助“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让学生边读边想,在书上标注,进行小组讨论。出人意料,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学生说:“我们读了这首诗后,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在欢乐热烈的氛围中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
诗是心灵的音乐。品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人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在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就变得尤为重要。诗歌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读出精神,读出个性,读出人品与人格,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教诗的境界。教师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创作意图,分析意象,诵读品味等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把握旨趣。
无论是第一模块的“吟诵青春”,还是第二模块的“回旋舞”,无不向我们传达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感受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感受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渴望,一种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命运,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决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意志。
舒婷在《致橡树》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靠、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爱情,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学习《致橡树》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是对当下社会喧嚣功利思想的有力批判。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我们一起去看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篇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任何空洞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现当代诗歌以真挚热烈的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引领着新时代的高中生。诗歌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也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也是教师通过诗歌教学正确引导并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的一条渠道。
海德格尔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那么,从本质上讲,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学生正处于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年龄。以读诗写诗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情,不也是一种诗意人生吗?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短小而精美的诗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以扩大阅读量,加深对课本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感知,积累素材,然后布置学生仿写和改写,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诗歌的创作。为激起学生更大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将班级中仿写或创作较好的诗篇汇编成集,取名《诗意年华》。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可见,通过学诗和写诗,可以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可以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