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衍标
“一课一得”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般认为,“一课一得”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习得、方法掌握、性情熏陶和境界提升三个不同层次上有对应的收获。现以《我有一个梦想》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一课一得”。
首先,“一课一得”的前提是明确“教什么”。《我有一个梦想》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若果要分析它作为一篇“演讲佳作”的成因是不是肢解了“梦想”?若果要分析它作为“非暴力抗争”宣言书的现实意义是不是矮化了“梦想”?若果要分析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意义是不是意识形态化了“梦想”?因而,从“梦想”或者“演讲辞”这一角度确定教学内容略显单薄和稚嫩。笔者再三权衡之后还是做了这样的决定:“走近斗士,走进抗争。”
其次,“一课一得”的抓手是明确“怎么教”。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换个表述就是学生“如何学”。要想学生学得好,教师必须准备好,所以,教师应在“任务驱动、主题探究”的阅读模式指引下,以生成目标为导向进行预设。
第一,重视阅读基本逻辑的训练。备课伊始,笔者就试着以课文标题为中心采取中间“开花”的方法打破课文的自然顺序,强调和重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逻辑思维的特点。即“我”有怎样的一个梦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当梦想实现之后将会怎么样?
第二,重视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从题目出发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一是注意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对文中大量的排比、比喻语段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去感受演讲者那澎湃的激情对听众的感染力,那排山倒海的语言气势对听众的震撼力;揣摩作为演讲辞理论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二是注意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以促进阅读有效性,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圈点勾画,对阅读困惑进行相关批注。三是交流深化理解。在合作交流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生态的和谐。教师在创设情境中的作用至为关键,对有效的文字、图像和视频素材进行恰当选取并呈现,可以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脉络一步步指向文本情感内核,从而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情境创设中有这样几个原则至为关键:第一,重文字阐释。在读图时代的巨大冲击下,文字阅读举步维艰,在关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字本身的魅力阐释。第二,重亲身示范。在教学资源日益膨胀的大背景中,教师的个体性尝试和呈现受到一定挑战,其中因素大有可质疑之处,但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第三,重主体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不是朝夕之力,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保持阅读冲动。最后,以学生发言为契机进行点拨催化。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肯定、升华和迁移能够强化阅读实效。
照此分析,《我有一个梦想》应该怎样教呢?我们不妨关注以下这样一个某省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演讲的背景、主要内容。(2)反复朗读体会本文慷慨激昂的语言。(3)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1)锻炼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3)培养演讲能力。(4)培养学生的词语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2)自由、民主、平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事业而奋斗。
乍看之下,教学目标设计基于文本,全面细致,然此目标真正实现的效果如何,于讲授者而言可谓挑战颇多。“一课多得”是一种教学追求,倒也很容易滑向另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实——学生了无收获。这节课的教法选用也是比较适切的: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点拨法,点拨学生于“愤、悱”之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学生“疑义相与析”,培养合作协同的精神。但从反面窥视,是否会有这样的可能性:一是点拨异化为教师讲解取代学生阅读体验;二是诵读异化为拘泥文本罗嗦重复;三是讨论以题目应答代替情感体验;四是主题提升异化为形而上且空洞说理。如果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发生几率,那怎么教才可以呢?答案很简单——“生本”教学,即“以任务为驱动,以探究为方式,以动态固化为指向”,在问题设置上不脱离文本,又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特点。笔者的“一课一得”意在重点强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在把握内容体认情理的基础上做一点真诚的思考——“梦想实现以后呢?”
最后,“一课一得”实效的衡量标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按照新课标的说法,语文素养的提升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层次,但就实际操作而言,一个直观的方式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检测。作为一种检测方式,目前我们可以采取的就是“口头的演说”和“书面的写作”两个有效抓手。前者侧重及时性和互动性,后者则更看重持久性和生成性。
现以“走近斗士,走进抗争”为主线展开教读。
美国儿童读物作家、插画家威廉斯出版了一本儿童故事书《小兔的婚礼》,向孩子们描写一对在森林中生活的小兔(一只黑兔一只白兔)快快活活地结了婚。这本书竟然在美国南方引起了轩然大波:种族主义者不仅反对黑人和白人的婚姻,就是连黑兔和白兔结婚的故事也不容许存在。一阵浪潮过后,那里的所有图书馆都把这本书烧掉了。(《参考消息》,1968年7 月23 日)此外,冰心《再寄小读者·十三》:美国南方的佛罗里达州的一些议员,在议会上提出要查禁一本叫做《三只小猪》的儿童读物。这故事里面有白的、花的、黑的三只小猪,被一只凶恶的狼捉住了。小黑猪最聪明,它趁狼不备,赶快逃掉,小花猪和小白猪没逃出去,就被狼吃了。这样浅显的儿童读物,居然会在隆重的州议会上被提出要求查禁,真是极其荒唐极其可笑的事情。但是从这件事情上面,也反映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美国有些白种人,对于国内一千七百多万黑种人的歧视和迫害,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这真使世界上一切爱好自由平等、有正义感的人们,感到极端的愤怒。
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马丁·路德·金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马丁·路德·金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是什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实现以后呢?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梦想的段落,明确后集体朗读。学生抓住相关关键词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梦想,强调这些“梦想”的内容次序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效果。重点解读以下三处:
100 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 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 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此段突出黑人在生活上备受压榨、经济上十分贫困、政治上遭受歧视的悲惨现状,强化相应修辞手法并突出“故土流亡者”。
面对空头支票: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在这两段解读中,强调“空头支票”,两个“不相信”,五个“现在是”,一个“现在决非”。
相关背景介绍:1955 年12 月1 日,时年42岁、当裁缝的罗莎·帕克斯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时,一名白人男子走过来,要求她让座。帕克斯拒绝了白人男子的要求。尽管当年早些时候,蒙哥马利就有两名黑人妇女因同样遭遇而被捕。这次也没有例外,帕克斯遭到监禁,并被罚款4 美元。罗莎·帕克斯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 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一名浸礼教牧师马丁·路德·金,这个名字后来被冠以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荣誉。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 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交车上的“黑白隔离”;1964 年出台的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
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既然这一梦想(要求政府兑现诺言)的实现意义如此重大,那么,作者以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态度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呢?抓关键词:两个“不要”、四个“不能”、两个“必须”、一个“要”、四个“只要……就绝不……”。概括:和平、团结、彻底。(和平斗争,团结行动,永远向前,直到正义和公正来临。)
和平、团结、彻底地斗争才能实现美丽的梦想,而“梦想”则是奋斗的永恒的动力源。谁也没有料到,正在金竭尽全力劝告人们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地为实现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时,1968 年4 月4 日下午,一声罪恶的枪响顷刻间残酷地击碎了他和黑人兄弟姐妹们所有美妙的、伟大的梦想——马丁·路德·金在阳台上被谋杀了。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2007 年11 月公布的报告,2006 年全美共发生仇恨犯罪7722 起,其中51.8%是基于种族歧视的犯罪。据美国司法部2007 年8 月公布的报告,黑人占美国人口的13%。但在2005 年全美发生的非致命暴力犯罪受害者中,15% 是黑人,凶杀案受害者中,49%是黑人。在新泽西州,非洲裔学生因违纪被开除的人数是白人学生的60 倍。美国非洲裔被捕后,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是白人的4 倍,被判死刑的几率是白人的5 倍。因为肤色的不同,许多少数族裔就此沉沦,一代又一代。奥巴马的胜利,不代表全体非洲裔的胜利。惟有当整个黑人族群不再因他们的肤色被区别看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更多人的梦想,才有成为现实的一天。自由平等是人类永远的梦想,也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