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智勇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用心的教师就会发现所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新课改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究、精心预设,让学生在课堂上转换视角、运用想象范文,用好教科书,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课堂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乐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素材,而是不懂得把目光投向生活,不明白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材和发散提炼主题。
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一百多篇文章,其内容包含文化艺术、探险传奇、感悟人生、理想信念、思想风采、自然景物、科学世界、成长足迹、热爱祖国、战争生活、建筑园林、人生轨迹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点拨,教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会进行发散思维,多元取材。如,布置作文题目“成长路上多”,学生就能够从读书、励志、亲情、自然等多方面取材,写出好文章。
学生面对众多的作文题目,确定中心主题都比较单一。前两年省语文中考作文题目是: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太多的学生关注的是友情、父母情、师生情。有一年中考题目是“分享”,学生表达更多的是分享快乐、友谊、爱……综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知道整套语文教材共36个单元,涉及到的主题有生命、追求、成长、磨难、环保……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带着学生走进课本,探究主题。学生学习后如梦初醒,视野开阔,原来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炼中心主题,经过学习训练后,表现的主题丰富多了。在一次写作训练中,笔者布置了“记一次比赛”的作文题目。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了以下主题:“团结、友谊、实力、自信、坚持、把握机会”。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第二大困难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缺少一定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借助课本,探究名家的写作技巧,学生就会举一反三。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学生初学写作时常常不懂得开头,往往是重复罗说、矫情,空发议论,离题太远。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向名家学写开头。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①《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②《故乡》(鲁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了。”
通过分析归纳,学生明白,好文章的开头不在于字数多少,也不在于语言是否优美、华丽,关键在于是否简洁扣题、是否奠定了写作对象和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法,这也是最实用、最有用的一种文章开头法。
我们都知道关于作文结构的一个形象的比喻:“风头、猪肚、豹尾”。说的是文章的开头要精致而漂亮,主体部分内容要充实而具体,结尾部分要收束有力。但是我们反观当下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开头重复啰唆,扣题不紧,主体部分匆匆走过场,叙事不完整,写人不形象,结尾草草收兵。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结构都很严谨完整。我们走进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众多的文章的结构都相当严谨。
如,《社戏》:看社戏前的风波——看社戏中的感受——看社戏后的享受;《斑羚飞渡》:斑羚飞渡的原因——斑羚飞渡的过程——斑羚飞渡的结果。
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他们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中学生学习的典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每一册书都有许多名家名篇,每一篇文章作者都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笔者常常带着学生共同走入课本,探究古今中外作家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与学生一起发现文章中更多的写作“亮点”——写作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大胆地运用这些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例子作一些说明。
课文中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我们要深入其中,找到带规律性的知识,以指导我们平时的作文和提高中考作文的质量。如,①描写方法:《背影》对人物采用镜头特写、《羚羊木雕》人物的对话描写。②描写角度:《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③表现手法的运用:《海燕》的象征手法、《羚羊木雕》的倒叙、插叙手法、《伤仲永》的对比手法及先扬后抑等。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要领,习得写作技巧,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教材,善用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教材,通过反复训练,攫取这一宝库中的每一颗珍珠,习得写作技巧,开启思想闸门,因势利导,从中感悟写作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