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黎 邵永芝
当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繁杂,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若改变学生写作之难,除深入解读并明确新课标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还应贴近学生生活和教学实际。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作文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写作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精美的语段,抑或是一个妙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并给予充分肯定,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写作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写作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写作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写作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写作目的,从而激发写作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学生。教师要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尝试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搞一些单项或片段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整体上讲,中学生的作文还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里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难”和“怕”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在作文批改中,有的教师看一些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或者气呼呼的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作文到厌烦作文,有的干脆不写,或胡乱抄几句应付了事。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法。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要以情育人,鼓励表扬比斥责批评会更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你成天在课堂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因此,为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就不会一拿起笔来感到无处下手了。
作文可不可以模仿?笔者认为,可以。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允许模仿别人的作文。写字、画画都有临摹,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仿写。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在作文教学时应注重写作方法指导,坚持做到动之以情,助之一需,授之以理,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为学生写作架桥铺路,学生通过这座桥,到达张扬个性、抒写灵性的“芳草地”、“花果山”。从初一到初三应有计划、有序列的对学生作文方法进行序列性指导:初一:生动完整地叙事,具体生动的人物、景物描写及各类细节描写,片段训练等;初二:凤头豹尾的写法、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说明文的写法等;初三:立意创新训练、议论文的写法、各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各类写作技巧、作文形式美的训练等。
另外,“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平是一种正常现象。“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教师要因人施教,按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不同的作文目的、作文要求、作文任务,分类进行指导。对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培养爱好,从作文的技巧、艺术性上提高要求和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写作小组,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以满足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减少难度,分步实现作文目的,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作文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从而培养写作兴趣,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