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初中语文教学在建立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生经历了小学的拼音、识字阶段,打下了语文学习的良好基础。进入初中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第一是继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为学生输入更多的的语文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谓多元化教学方法,即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法,多元化教学方法灵活性更强,更注重师生的相互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多元化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的课内教法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初中生虽貌似认真实则思想不集中,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容易导致不甚好的教学质量,学生并未在课堂上有效地接收到知识。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分组讨论法、辩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以表演法为例,即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后为学生整体讲解含义,再将学生分组,各组学生进行分组表演,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从而更能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课文适用此方法。外国文学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为其中的地名、人名等都是陌生的,以九年级语文课文《威尼斯商人》为例,笔者运用表演法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分成几大组,每一组自由决定自己饰演的角色,包括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大家课下排练,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每组同学进行表演,学生们都表演得很好,甚至有些同学能够将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完整还原,充分展示出了夏洛克的心胸狭窄、贪婪本性,鲍西娅的勇敢机智、谈吐文雅,安东尼奥的宽宏大量、珍视友情,巴萨尼奥的见义勇为、重情重义。再以令学生苦恼的古文为例,一般学生都非常害怕学习生涩难懂的古文,但应用表演法,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古文变成切切实实的古代故事,让学生表演,也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古文中人物的性格也可以起到熏陶和影响学生性格的作用。再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含义,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人物幻灯片,树立一个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再结合问题,把整篇课文讲解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课后排练这个小故事,要求自由发挥。后来的表演课上,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灵活现地展示了邹忌在受到他人赞扬时的冷静、进谏时的勇敢机智,也塑造了齐王的开明君主形象。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课文中原来只是一笔带过的邹忌的妻妾、门客等,学生们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丰满起来加入到故事中,创造了一个更加生动的故事。因此,表演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知识从来都不应局限于课堂,尤其是语文知识,更应该放到社会中让学生实践,从实践中体味真知,用课文中的知识来影响实践。课外的教学方法与课内的有很大不同,正因为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和为创新积累素材。以写作为例,很多学生都有“写作恐惧症”,写作文时感到没有思路,词语匮乏。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带学生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拓展思路,寻找写作灵感和素材。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以“多彩四季”为主题,涉及几篇春夏秋冬的文章,最后的写作要求“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笔者以为,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也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还不如带学生来一场近距离的春游,带他们到学校附近的小山上走一走,学生们听到这个提议都非常开心,笔者带着他们去野外郊游,一路上他们都很活跃,一会儿看看小花,一会追追小松鼠,一会看看蓝天白云。这也让笔者认识到,平时课上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实际上非常爱说话,笔者在与学生一起郊游的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对教学很有帮助。郊游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野外的观察,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关于景物的作文,学生们很快动笔,有的写了《我眼中的喇叭花》,有的写了《我眼中的小松鼠》,有的思路新颖,写了《我眼中的微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学习,有意识的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教师应把握不同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将课文内在涵义和思想有效传递给学生。
课外方法即为在课外为学生教学的方法,郊游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做法,另外课外方法拓展也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延伸课内知识为途径实现,如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阅读和学习网站或书籍等等,并加以点拨,期待他们在课外学习之后能够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从而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培养浓厚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涵养。
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仅谈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收效甚好的课内表演法和课外郊游法。另外,在课内就某一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后由学生陈述观点的分组讨论法也是一种多元化教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而课外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悉心爱护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