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苗
写作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初中阶段学生的习作主要是写记叙文。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内容平实、人物没个性的现象。老师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费时费力却又收效甚微。针对今天的记叙文教学课堂和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现状,笔者认为,理想的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使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得到提升,并收获审美体验。同时,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也应得到提升。一言以蔽之,应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这一观点是可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找到理论依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如何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篇记叙文,写人记事是它的表象,深刻、真挚、丰厚的情感才是其灵魂。老师在指导学生深悟文本情感时,不仅要注重引领学生体悟文本丰富的情感,还要使学生深悟出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的思维是从何出发,是如何延伸达到主旨升华的。一次次的阅读深悟过程,也是学生一次次地汲取写作养料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典型的记叙文时,很多老师在带领学生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生命意识、责任意识时就停止了文本的阅读,笔者为之惋惜不已!老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再延伸一步,让学生回过头在梳理一下“文章的出发点或写作触发点是什么,主体部分写了什么,文章的落脚点又是什么?这样的行文思路给你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样,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作者的心路历程——由散步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写起,告诫读者生命的延续中更应有责任的担当。“小中见大”是这篇文章凸显主旨、深化主旨的重要方法,也是记叙类文本凸显主旨、深化主旨的常用方法。在深悟阅读中,学生定会明白记叙文的写作贵在其立意的深邃、高远。
要想让学生深悟出文本情感内涵,探明作者的心路历程,在阅读深悟中渗透写作指导,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就必须做到准、深、透,并且能够体会出作者的“苦心经营”。如在指导《秋天的怀念》的阅读教学时,老师不能把主旨的探究只停留在“母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样简单的主题上,文章更深的意蕴是传达对“生命与爱”的“信仰”。教《老王》一文,不能仅仅理解为杨绛在抒发内心的“愧怍”,杨绛其实是在展现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反省,对良知的拷问。教《春酒》,不能仅仅理解文章通过“喝春酒”等风俗来抒发思乡之情,而是来传递文化层面的“乡愁”和“心灵的归宿”。
“赏析语言”是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的做法常常是让学生画出最喜欢的部分或认为最感动的部分或最精彩的部分,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就结束了。甚是遗憾!“赏析语言”是对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指导的绝佳时机。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把这些真切感性的阅读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方法总结,然后再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记叙文写作,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从而创新地运用。当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高妙时,就会有意识地作用于自己的写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王栋生作文笔记》里说的“阅读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在《背影》的赏析语言环节,很多学生赏析的是描写背影的片段,笔者问学生: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打动你的?这些词语有何妙处?在学生赏析出“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词语真切地展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动作,突出了父亲无言而伟大的爱之后,笔者又追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在被这么一个笨拙、质朴的父亲感动之外,有写作上的启示吗?”我们在交流后总结出“对于人物的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选用准确传神的动词;细化人物的动作;在动词前加上形象的修饰语可以凸显人物的特征”。在写出“活生生的一个”的方法总结中,“赏析语言”环节完美落幕。
阅读拓展环节往往让学生充满期待。在众多拓展方式中,笔者更赞同写法式拓展。一个学生能成功的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他对文本的解读无疑是深刻而又透彻的。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安排的拓展是模仿“捕鸟”这一片段,学习正确运用动词来生动地展现场景;《羚羊木雕》的拓展是运用“矛盾法”来突显人物形象的练笔;《阿长与山海经》的拓展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练笔;《藤野先生》的拓展是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手法……
“读书切忌慌忙”。教师应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写作和阅读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能力强的同学,阅读理解的能力毫无疑问也是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