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文学价值初探

2015-08-15 00:44李彩云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游记新疆

李彩云

(伊犁师范学院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

谢彬(1887-1948)①,号晓钟,一生著作颇丰,《新疆游记》、《云南游记》是其亲至新疆、云南调查财政所作,除此之外,谢彬还著有《民国党政史》、《西藏交涉史》、《国防与外交》等。谢彬一生关心边事边政,曾名列1931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其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撰写了《新疆游记》。[1](P3)

《新疆游记》原名《新阿游记》②,是谢彬至新疆调查财政一行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详尽地记录了谢彬历时近两年、几乎踏遍新疆每一寸土地的全过程,谢彬不但记下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逐一参照地方志和前人著作,对其有关政治文化背景进行综述,勾勒出新疆地理历史的真实面貌。20 世纪初的新疆不仅没有一寸铁路,漫长的交通线上也未见汽车的印迹,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和清代被流放至此的纪晓岚、祁韵士等并无二致。交通落后,新思潮很难立即波及新疆,内地对新疆所知也寥寥无几,《新疆游记》为当时的国人认识新疆、准确定位新疆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时事新报》刊载《新疆游记》始,立即引起了国内各方面的关注,《地学杂志》、《民心周报》等纷纷刊载,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并将其编入《新世纪丛书》,至1936 年重印达九次之多,因此,《新疆游记》曾被视为20 世纪初新疆的百科全书。[1](P3-4)《新疆游记》记载了清末民初新疆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谢彬足迹踏及新疆38个县(共43 个县级单位),新疆境内行程16675公里,书中部分记载在史籍中是很少见到的,弥补了史传的不足,目前学界对于谢彬生平及其对新疆的开发思想等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于《新疆游记》文学价值尚无论及,谢彬少时接触古文,文言功底很深,行文讲究章法,长于发挥,善于收束,故《新疆游记》全书以文言写成,古典散文大家的语言和笔法处处可见,文学色彩十分浓郁。

一、以“我”为视角的叙事艺术和注重细节描写的叙事技巧

(一)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

《新疆游记》作为谢彬亲赴新疆调查财政的真实记录,以作者考察新疆的全过程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使《新疆游记》所记载的事情显得更真实,而注重细节描写则使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同时增加了叙述的可靠性。这种视角作“移步换形”的描写,所写内容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层次感。典型如《新疆边防及政俗》“偕烈夫、菊缘策马出新东门,过老东门,至农事试验场。门额曰‘说园’,其中群卉杂植,地势宽敞,夏令游观佳处也。当中正屋三间,额曰‘不系山房’。联曰:‘异种千年,苜蓿秋风思汉室;长城万里,桃花流水梦秦人。’皆王树枬方伯手笔。其前有亭,曰‘一苇’。霞照楼居其左,晴照轩在其右。右院西偏,有梦鱼亭。左垣东隅,有花神庙。建筑皆中西合璧,雅洁可观。出园,过北门,经乾州会馆。值演戏,士女环观如堵。有七八处积人成堆,则皆赌博、说书、搬把戏之类所在”④。这里对农事试验场的描写严格地以“所见所闻”为线索。先是正面进入农事试验场,所见“群卉杂植,地势宽敞”,正屋、前亭、右院皆映入眼帘,出园则移步换景,运用听觉写“赌博、说书、搬把戏”。

《新疆游记》釆用日记体记事,使用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游记作家站在个人感受的立场,个体的行旅见闻与行旅体验成为新疆游记中的主要内容,融入了有生命的、大气磅礴的自然的独特景象,由此呈现出新疆文化图景的截然不同的面相”。[2]读者需要通过谢彬的眼光来观察一切,即便是日常事物,在具有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谢彬看来也忧心忡忡,与当时的国事、政事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新疆改革的看法。如《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傍晚,就陈君夜饮于县署右偏淡园。群卉杂植,亭榭可居,荷池葡架,菜圃花径,均布置整齐。县属矿产,红铜而外,石蜡、石油、矾石、煤炭,产额亦多,皆在东北山脉一带。石油色黄而质极佳,胜于乌苏所产(质黑),未加制炼,即可燃灯。若交通便利,掘采运售关内各省,恐延长石油,未能专美一时。外洋石油,必将减少其销数也。中国矾矿,前只浙江平阳与安徽芜湖二处,运贾外洋,岁恒数百万金。此间矾矿,发见亦仅数年。前以销路不旺,每年商包税金,为湘平银三百两。自欧战发生,西洋颜料原料,日形缺乏,俄人争来购买,销数骤增。今年陈知事乃加税额,岁缴库平银一千二百两。其矿质佳而旺,加意经营,闻不难与平阳、芜湖争上游云”。谢彬在与朋友的夜饮时,由眼前庭院的布景谈及库车矿产,并且提出了开发库车矿产资源的经济主张,进而联系国内外现状将库车矿产开发置于整个中国的利益之中,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谢彬在谈及新疆现实时常常与新疆历史联系在一起,因此一番感慨之后便结合《汉书》中所记专门详细龟兹(库车)铸刀之法,现实结合正史在《新疆游记》中随处可见,可见谢彬治学之严谨,亦可见谢彬通晓古今历史。

由于釆用第一人称视角, 《新疆游记》常常以“余”的眼光来描写景物、评论人物和事件,使其景其事都带有“余”之主观色彩,从而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二)注重叙述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叙事性文学的重要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在展现叙事性作品中的人、事、物时,可以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新疆游记》即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如谢彬在《横度天山及哈萨克风俗》中写到:“过分水脊,盘旋左山腰下坡,不甚陡峻,顽石更多。马行石罅中,铁蹄触石,铮铮作响。四里,路右临涧,坡渐陡峻。一里,陡坡尽,缘涧行,渐下渐低。八里,左折行山腰,有平地一圈。遥望珠勒都斯河,蜿蜒一线,宛若白练。下马小憩。复下坡,折东南,循左山腰,升降陟坡一,斜披一。”谢彬在写及达格尔达坂北麓时细致描写陡峻的山路,将弯曲环绕的山路具体呈现于读者面前,通过一系列的达坂景物描写将山路之险、山路之艰一笔写出。

又如《疏勒·莎车·和阗·于阗》中写到:“下午三时,发巴什栏杆。向东行,微偏南,道树成行,宛如马路。五里,道北见戈壁,道南有远村树。十二里,夹道有数民居,道树颇密。三里,右有塌墩。八里,过新刘桥,桥栏皆垩蓝色,新整可观……三里,老刘渠,有桥,桥西有小店。渠为清知事刘瑞斋(浑名塔哈,谓其爱取民财,开辟地利也。)所开,长一百六十余里,幅广十余丈,荫地二三十万亩。……”谢彬通过莎车沿途所见景物的细致描写将南疆农田水利的情况置于细节描写中详细展现,并结合莎车历史将莎车农业一一道明。

在新疆调查财政期间,谢彬每至一处,不仅留心财政,还特别注意道里远近、民情厚薄、土地丰腴、气候好坏,他的这一忧国之举使《新疆游记》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方面,而这些珍贵的文献价值大多得益于细节描写的成功,细节描写在全书中处处可见。

二、《新疆游记》语言运用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

(一)行文语言独具特色

《新疆游记》散文语言独具特色。首先,它突破了骈文的限制,实现了骈散结合。虽然以四言居多,但同时也大量使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八言以及九言和十言甚至更多。如《塔城·伊犁两道属》 “上午九时,发乌苏。出北门,折西南行。一里,关帝庙,邓知事送别于此。二十九里。干河子,破店一家,四近多红柳,地亦可垦。其西北三十里宝家庄一带,有熟地六七十户,向未升科”这一段记叙就运用了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十一言,是真正的散文式叙述,语句通顺,突破了骈文限制,体现了散文的特点。

其次, 《新疆游记》在文中加入了按语的形式,这些按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横度天山及哈萨克风俗》中谢彬与福晋等人骑行数日,留宿巴音布拉克时亲见当地蒙古众信佛之甚,“环帐喇嘛,整日铙吹,喧唱佛号。官厅房舍,皆供佛像。大小员役,各手念珠,迷信之深,埒于缠哈之信回教,而洁勤信义,则又十倍逊之。佛教信徒,人格败坏若此,宜其祖国印度之见墟于英吉利也。帐南里余,小山屹然,曰巴音布拉克。……”段后谢彬“按:焉耆蒙古,别为二部。一为土尔扈特南部落四旗,盟曰乌纳恩素珠克图。此与乌苏东部落二旗,精河西部落一旗,塔城北部落三旗,皆自俄罗斯复归故土,经清高宗分授牧地也。本末详乾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中。……”谢彬不仅将巴音布拉克蒙古的历史梳理一番,而且将另一部和硕特三旗的来龙去脉也一一道明。像这种在文中运用按语的形式更有利于读者全面地去理解,同时显示出了谢彬学识的渊博和治学的严谨。

再次,《新疆游记》的叙述语言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虽然谢彬至新疆目的是调查财政,对新疆民俗等看法不无偏颇,但这部分在全书中所占比例很小,谢彬对新疆历史、地理的记载是非常客观准确的。如书中介绍一个地区时必定会准确介绍所在地方多少里,有何建筑,有什么物产,气候如何,语言情况等,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体现数字的运用上,这些数字主要用于记载行程远近、城市大小以及建筑物的规模等。如《新疆游记》在介绍自己行程时,绝大多数都会说到距离,如《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上午七时,发屈尔盖。西行,五十五里,卡拉克沁驿,居民一家,破屋六七,驿舍官店,皆已倒塌。二十五里,通干玛扎。居民十余家,废院数圈。十里,恰墙,无居人。巴楚、伽师于此分界。十二里,嘉玉昆,农民八家。十八里,玉代里克驿。”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新疆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使用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词汇

谢彬在创作《新疆游记》时,有意融入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疏勒·莎车·和阗·于阗》“上午七时发和阗。出东门,折向南行。四里,道右坡上有废城,询系旧汉城。现余废粮仓一,居民两家,废城四近,玛扎累累。一里,官厅,陈、谢、马、刘诸君送别于此。五里,玉龙哈什河沿。回语:往取曰玉龙。玉曰哈什,译言河中产玉,可往拾取也。”“上年冯知事于城东尼雅庄附近,新开二渠:一曰哈马库图克,在尼雅东南二十五里。回语:哈马;蒙古:库图克,井,谓昔蒙古人曾在此处住居掘井也。” “现承垦者,一百四十九户。一曰札兰和札克,在尼雅东南八十里,回语扎兰和扎克,译言牧童戏吹之苇筒。其地水草肥美,牧童吹筒之声不绝,非《图志》所载扎兰河也。”为了使读者阅读明白,作者在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后面时常写出表义的汉语词汇,有时作者则在行文中直接将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举,如上文例句中“译言河中之玉,可往拾取也”。更多的时候则是通过自注的形式,来说清作者所到之处少数民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如《疏勒·莎车·和阗·于阗》 “叶城,故回庄也。汉为莎车、子合国地。后魏为渠沙、悉居半、朱俱诸国地。唐为沮渠、朱俱波地,并入于阗。明为叶儿羌。清乾隆(1736—1795)中,地皆内属。光绪初,设新疆行省……”该段以下皆是对于叶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工商农经济等的介绍。由于谢彬本人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文中记载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得自当地汉族人,其谬误在所难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此处不再赘言。[3]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与前此的同类题材著述相比, 《新疆游记》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资料量大,覆盖面积宽”。[4]《新疆游记》记录了清朝覆亡后新疆的真实状况,将新疆的历史与现实全部纳入作者笔端,也深重地思索着新疆的未来。值此之时,众多的外国传教士、学者、商人、官员、旅游者及其探险家纷纷进入中国的边疆地区。边疆危机日益加重,谢彬单车入疆,所到之处,皆有记录,从出发地至目的地,总行程46111 里,用时427 天,尽管旅途劳顿,条件艰苦,但作者态度十分认真,白天行路,夜间记录,常常秉烛达旦,下笔千言,[5](P3)《新疆游记》全文以文言写成,古典散文大家的影响随处可见,细节描写十分突出,在描写到人、事、物时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与古代游记一脉相承,以下就其中较为突出的三种修辞手法作一简单论述。

1. 比喻。《新疆游记》中比喻随处可见,有时大段使用,如《甘肃道里及政俗》“北百里外,有小山如弦月,长数百里,过此为新疆界。西南行八十里,星字山,皆碱滩。土阜数十,远望若星辰罗列,有柴草,无水。八十里,土山台,皆潮碱戈壁。途中兽迹纵横,有土堆如颓废城郭,汉楼兰国东境也。……”该段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将玉门关北道沿途的风景建筑一一写来,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宛若与作者一起思考、一起跋涉,也达到了作者“以备留心西域路政者之参考云”的目的。

有时一二句中皆有比喻,作者信手拈来,足见其大家手笔,如下:

山麓羊群,宛如雪片。

傍晚大风怒号,如万马奔腾,听之可怖。

城内四望皆草地,草深没马,色黄若云,登高遥览,仿佛江南秋季观稻畦也。

入夜大风狂发,如山崩河泻。

狂风怒号,如海潮汹涌。

过此,行大戈壁,小石如卵,铺地成青,平旷无垠,如泛洋海,车行嚓嚓有声。

凭栏遥瞩,四周皆回冢,若众星之拱北辰。

过平冈,黑沙铺地,远望若洞庭水平,广长达数十里。

文中比喻比比皆是,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新疆游记》不仅客观记录了清末民初新疆社会的真实面貌,其艺术价值在同类游记中也是佼佼者。

2. 类比、对比。谢彬坚持每日记录见闻,不为名利,是其富国强民的忧患意识使其然,其忧国忧民之心贯穿在《新疆游记》的字里行间,“《新疆游记》反映出的整体思维,是新时期到来之前社会精英的敏锐与深刻,是民主、科学深入人心的过程。”[5](P7)谢彬常常借助于类比、对比等手法表达其忧国忧民之心,诚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谢彬之后,又有林竞等对中国西北做了跨越几个省区的考察,自此西北发开进入历史进程。如《甘肃道里及政俗》“西宁道属循化县拉卜楞寺、西宁县隆务寺、塔儿寺,各有活佛,蒙番迷信甚深。恒以每日所得十之七八,舍之该寺,以表虔敬。如日本各寺之自由献金者然,唯彼数少而此数多,彼多铜币,此皆生银,彼恒取出应用,流通社会,此则积而不散,同于窖藏。”不但如此,基于此种忧虑,作者亦提出了解决方案:“苟派深通佛典,而与活佛感情较好之人,前往各寺,多方游说。晓以世界大势,国家思想,金融流通之大利。使出窖藏,办银行,筑铁道,或开矿西宁,或垦荒青海。政府从而特加保护,士绅群相予以助力,经营所及,五年小效,十年大效。”此外,作者亦使用类比手法描写新疆当地风景和民风民俗,以此表现出作者在长途跋涉之后罕有的放松感,如《塔城·伊犁两道属》 “山水之奇,胜于桂林。岩石之怪,比于雁荡。”又如《甘肃道里及政俗》 “坟为一小室,门恒扃。……若吾潇湘神庙上之袍然。”《横度天山及哈萨克风俗》“晚以羊羔当饭,无烹调,无箸,余颇不惯,而哈俗以非上客不宰羊,食之津津有味。其以刀刲肉之妙,恐古庖丁解牛,亦不过如是耳。”

3. 排比。“可以说,开发西部是中国文化界进入现代时期的社会共识。而谢彬则是这一潮流的领港员, 《新疆游记》则是面对公众的背景扫描”,[5](P7-8)“在《新疆游记》中,谢彬详细记述了他在新疆的见闻,表达了他对新疆局势和前途的关切,提出了保卫治理和开发建设新疆的一系列设想、主张和建议,从而在近现代开发建设新疆的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6]谢彬在如实记录新疆当时的经济政治等状况时大多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新疆计划,在对各地具体弊政进行记录时字里行间透露出谢彬的忧虑之心,这些行文中往往使用排比句式来表述,从而更加加深了作者的这种忧虑,如《甘肃道里及政俗》“自县城以迄乡镇,无地不备,无物不征,无税不苛”。

此外,《新疆游记》中对甘肃、伊犁、喀什、乌鲁木齐等地人、事、物等的描写都是典范的细节描写佳作,其描写遣词妥帖,音调铿锵,构筑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人物山水画。在这些典型的描写中,作者往往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即使是日常的记录文字,也能从单调重复之中体现出日日常新的情愫。如《塔城·伊犁两道属》“归经镇属附设学校,入视,讲舍颇大,有学生百八九十人,满生五之二,哈生四之一,汉生五之一,蒙生十余,缠生无有,以强迫之反响也”。 《横度天山及哈萨克风俗》 “种地满民四十余家,缠民租耕一百六十七户,分四圩子,曰莫因苦扎勒、曰乌图布拉克、曰尔勒格特、曰阿依塔姆”。

谢彬是讲究章法的文章家,其下笔谨慎,对人、事、物等的褒贬常常寓于具体的描写之中,不直接作评价,故而在行文中使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新疆游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人能力有限,对其文学价值研究浅尝辄止,综述如上,求教于方家。

注释:

①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游记》作者注为谢彬,甘肃人民出版社作者注为谢晓钟。

②游记原名《新阿游记》,因谢彬至新疆时阿勒泰直属中央政府,是特别行政区。该书正式结集出版时,阿勒泰已作为道区之一改隶新疆省,故名《新疆游记》。

③杨昌泰《著名爱国学者谢彬的生平与贡献》(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第4 期)、侯夏《近代中国边疆史地学家谢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4 期)、吴福环《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表述的治理开发新疆的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 年第4 期)、杨昌泰《谢彬与左宗棠开发新疆之比较》(西北史地,1996 年第3 期)、《谢彬对新疆开发的思想》(船山学刊,2000 年第3 期)等。

④本文所引原文均出自于谢彬著,杨镰,张颐青整理的《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1]谢彬著,杨镰,张颐青整理. 新疆游记·代序[M].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郑亚捷.1930 年代前的新疆游记及其文化想象. 文学评论,2012,(4):171.

[3]赵江民,尤奴斯江·艾力. 谢彬《新疆游记》中的民语译言探析[J]. 新疆大学学报,2007,(1):93-95.

[4]杨镰. 谢彬和他的《新疆游记》[J]. 新疆大学学报,1989,(3):63-64.

[5]谢彬著,杨镰,张颐青整理. 新疆游记·序言[M].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6]吴福环. 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表述的治理开发新疆的思想[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4):17.

猜你喜欢
游记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新年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