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厚儒
以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不到语文教学启发人、塑造人的真正目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就要构建高效课堂,增强课堂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而更重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发散思维,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小学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前文提到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一篇还没有学到的课文,对于课文中的故事内容,小学生其实都是充满好奇的。而语文老师应该尽力让学生保持这种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可以带着这种心理投入到接下来的语文课文学习中来。那么教师在教授一篇新的课文前,就要进行深入的课前解读。通过课前解读课文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找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带着兴趣进行新课文的学习。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前引入。在课前的教学引入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先与学生做一些探讨。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落花生》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讨论大家喜不喜欢吃花生,大家是否知道花生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讨论或者回家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要学习“心愿”,其中有一篇《凡卡》的课文在很多的同学发言以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将要看一下一个叫凡卡的小男孩有什么心愿,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自然会主动跟随教师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其次,一些小故事,谚语以及谜语都是课前引入的有效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的引入,小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有了部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想要知道课文的全部内容。
因此,课前引入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探讨,同时注意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这样,在后续的课文内容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设置语文教学情景,加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同时巩固所学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课文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汉字“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鼎的图片,简单向学生讲述鼎这种器物的结构。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看出汉字“鼎”是象形文字,整个字与这种器物的外形形似,学生便会很容易的记住学会这个字。在学习一些名人传记时,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对人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是平面性的理解,在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并不丰满。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名人的音像。
以北师大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教师就播放可以一部分鲁迅先生的纪录片。而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景物图片,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景色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本之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篇课文学习完毕之后,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进行课后巩固就要设置课后作业,而课后作业的设置也要尽量保持趣味。教师可以尽可能的设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例如,根据所学的课文,为课文编写一个后续;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自己有哪些启发。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尽量保持新意,避免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同时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回顾教学过程,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除了总结所学的内容以后,还要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课后的共同反思和交流,将更好地提高以后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对学生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与努力,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的语文知识之美,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乐趣中学习知识,从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