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读课标要求,切实培养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

2015-08-15 00:51:24胡忠祥
语文天地 2015年14期
关键词:样式品味虚构

胡忠祥

文学鉴赏是读者同文学作品之间感情的对话与交流,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主体的综合活动。文学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文学鉴赏不仅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使人获得审美享受,而且能激发人的生活热情,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文学鉴赏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纯洁而高尚,而且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增强人认识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文学鉴赏活动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和感悟各种写作技法,培养与提高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主要指一种与实用文阅读有本质差异的阅读方式、阅读姿态和相应的阅读方法。依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文学鉴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在古今中外的交集下,“文学作品”目前至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包括古典、现代和译作。中国古代散文主要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现当代散文,含散文、随笔等译作;现当代在言语表达方面较为出色的实用文章,包括原创和译作,简称“好文章”。

然而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对课文的一般理解上,并没有很好地去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带领学生认真落实文学鉴赏的基本任务,只是机械地从一般文体元素来解读文本,而对一些文学样式如诗歌、戏剧的鉴赏也没有遵从文学样式的特点来开展鉴赏活动。究其原因:一是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二是教师本身缺乏较好的文学鉴赏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初中生因为知识储备问题也较难达到文学鉴赏的较高层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 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文学鉴赏”的描述主要有两项要求:(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重新审视课标的这两项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初中生只要能够借助与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区分一般的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难度是不大的,主要难度在于有效的写作背景资料的匮乏和区分一些介于写实与虚构之间的“虚构作品”(从课标编写者的意图看,课标中所谓的“虚构作品”一般指小说类作品,而区别小说与散文两种文学样式,必须明确“虚构作品”的内涵)。“虚构作品”这一概念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要注意到虚构作品中的“写实虚构作品”与“半虚构作品”。

虚构是指凭空想像、非现实存在的人事物,有别于假说、理论和虚拟。不同的虚构作品中,虚构的成分与比重是不同的。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较难区分的。所以这里更多的是指“能够区分一般典型的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而阅读实践中,初中生往往将很多写实性虚构作品误以为是写实作品,从而采用不恰当的阅读范式。这就要求教师编写阅读材料时能够选取较为典型的作品。

第二,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初中生对于四大文学样式基本熟悉,但是能够真正达到“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这一要求的可能会少一些。所以,难度在于“了解”的程度要求——是一般意义上的“知道”而已,还是能“明确知道”其文学样式的特点;教材中出现的其他文学样式是否需要“了解”,如果不“了解”又该如何去鉴赏,这一切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读者自愿、自主地进入本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接纳作者营造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第四,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于初中生而言,文学鉴赏不宜普遍性地提过较高的要求。“初步领悟”意味着教学中,教师不宜脱离学生认知的实际,对于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过分拔高,更不宜生搬硬套地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强制性的灌输给初中生。但同时也要注意另一种情况: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与钻研,能够深刻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惊喜,但是教师应该如何来引领和恰当的评价——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大多数学生都达到这样的水平时,课堂教学的起点便发生变化了。

第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里涉及到对阅读本质的认识。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扩展阅读者的人生经验。通常情况下把青少年的阅读学习分为“学会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两个不断累积的连续阶段,而初中学段已经达到了第二个阶段,所以,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过程。同时,阅读时更是读者自愿自觉自主地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也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力和感受力。

第六,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有独自体验。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对话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其次是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同时,教师不能忽略自身的引导价值——学生的体验可以个性化,但是必须是依据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来展开。

第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学鉴赏中,“品味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过程,它与理解、感受同步进行,也就是说,理解、感受的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关键在于“品味语言”所要品味的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富于表现力”不只是所谓的“好词好句”,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巧妙而贴切地表达出意思或意味,展现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与智慧。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关键在于根据文本,依据具体的语境,理解、品味具体的词句对于表情达意的独特效果。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在因语文教学实践的复杂而出现复杂的情形之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反思、去总结,从而以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来真切诠释课程标准的内涵,以真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样式品味虚构
品味“莓”好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8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虚构的犹太民族?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