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翔
中学语文阅读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有利于智力开发。读书越多,脑子越活,观察、判断、推理以及想象能力就不断加强,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感知过程,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是智力的基础。
随着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与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不但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尽最大可能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一教学领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块尽可能广阔的天地。为此,笔者就如何能够使学生衔接好课内外的阅读,做了一些肤浅的研究。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课内阅读时要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一位老师上《风筝》一课,有学生问“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候做的错事,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角度的现代感之强,问题表达之清晰都令老师惊叹,而这是长期让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首先,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就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其次,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两者结合,收获更多。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读就不会学习,会读才是阅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会读必须手脑并用,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般文章中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可以建议学生摘录下来,储存进他们设立的“词库”、“句库”中,为日后作文打好基础;对于自费订阅的报刊,读后还可以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记下所产生的感受和疑点等。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要想取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衔接的实效,就要抓住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有效途径。
其一,以课文内容为核心,课前查找有关资料。例如,学习高尔基《海燕》这一课,课前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熟知他的名著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并用多媒体的形式整理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课内外阅读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起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其二,抓住课文内容,阅读其他作家所写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性鉴赏。例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写梅花的名句,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由于有相同点,学生由阅读一篇到阅读多篇,从不同角度了解同景物的描写方法,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好处。
其三,抓住文章的作者,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句,学生能多背几首,是大有益处的。学习文言文同样如此,如在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时,向学生推荐他的《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麇》。因为《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将三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学生对柳宗元的寓言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四,抓住课本节选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读原作。如教材节选了《智取生辰纲》,可以推荐《三国演义》,由课内的《范进中举》延伸推荐《儒林外史》等。
其五,适时推荐一些时下流行的新美诗文,如名家的散文诗歌、各种报刊上有哲理性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文章等。王国民的《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这篇文章,写的是以12秒87的成绩一举打破了刘翔所保持的男子110米栏的世界纪录的古巴田径运动员罗伯斯。文章写了他在参加北京奥运会前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提出了“每个生命都是一种行走,坚持走下去,才会有出路”的观点,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为了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也是使阅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将读与写、读与说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要求他们把每天所看的文章以及得到的感受写出来,也可以写其它非阅读内容,可以是批判,可以是欣赏,可以是再创造。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谈所阅之感的机会。在每节语文课前,笔者设置了课前3分钟演讲这个环节,每天让一位学生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也可以就某篇中的某个观点开辩论会,形式不拘一格,观点任由发挥,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尽显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此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训练其思辨和想像能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的过程是孩子们精神生长的过程,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养成读书的嗜好,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是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共同期望。“读书贵在少年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去亲近母语,热爱母语,去扣开课内外阅读的门户,让书香伴随他们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