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名篇名句荷花

杨 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实就是强调读和背的重要性,背诵这种传统的教育“良方”,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名句名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迪学生的智慧,对写作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和诗文,因为背诵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

一、借鉴名人名言,熟记大量的文章

自古以来背诵就被作为我国启蒙教育的一种传统方法。如果从小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虽然不能清楚地理解诗的语句与内涵,但能够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等能力,积累大量的名句名篇。背诵不是一蹴即就的事,要靠平时大量的积累,积少成多。

对一些佳作和名篇,有的学生背诵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部分或几句话,若干年以后,也就能积累大量的文章。在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学生的思维表达、文化气质以及文章的韵味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本来不太理解的地方或感悟不清之处在熟读或背诵之后,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妙处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习作表达时就会无形中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习作角度,进入一种较高的境界。与人交流,回答问题时也会浮想联翩,运用自如。一种文化的气质、高雅的谈吐在不经意间就会影响他人,让人变得文质彬彬。

二、引导与辅佐,掌握正确的方法

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名句名篇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教会学生在树立信心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技巧,用科学的方法理解记忆。有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映像,再依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和过程并结合这个映像强化记忆,效果会相当明显。

以教学《荷花》为例,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理清全文的几个部分:看荷花,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观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这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顾课文中描述的荷花,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个映像,把一幅幅千姿百态的荷花图印在脑海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再依据文章描述的几个部分依次进行背诵,学生背诵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再如《夜宿山寺》,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楼高”这个诗眼以及夸张的描述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佐,先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三、利用课本图示,增强学生的记忆

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特别是在背诵整篇文章时感觉更明显,甚至会有放弃背诵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图示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这种图示并不完全是指文中的插图,有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绘出一个简单的能够帮助记忆的简笔画,都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激发学生形象性的记忆,让学生很容易地记住文章的内容。

例如,背诵《春到梅花山》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梅花山的示意图,边理解边画,边画边背诵,背诵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根据示意图来理解课文,使背诵变得有很多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背诵兴趣。再如,背诵《泊船瓜洲》,图示的方法显得更加有实用性,让学生划出一条线作为长江,在两岸边上标上相应的地理位置,“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看图就知道了,诗句的内容便脱口而出。

四、优选背诵内容,提高背诵的效果

对于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并不是每一篇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的,每篇都背,不仅耽误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背诵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精心筛选,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文让学生背诵。对于一些内容较长的文章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段落或者几句经典句子让学生进行背诵,选择时注意遵循“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原则,不要一股脑地整篇背诵。

例如学习《庐山的云雾》时,文中描写庐山云雾的部分内容较精彩,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像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再如学习《九寨沟》时,比喻句很美,把九寨沟比喻成人间仙境,充满诗情画意,句中的四字词语更是美不胜收,可以让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词语,在以后的习作表达中得以运用,学会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像这样的内容,学生也愿意背诵,而且背诵得越多越好。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可以积累词汇,记住名言名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文思如泉涌。作为小学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小就多背诵一些名篇名句,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让中华传统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让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猜你喜欢
名篇名句荷花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一)
名句默写专项训练(二)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囫囵吞枣”讲名篇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