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曼
(西安音乐学院 钢琴系,陕西·西安 71006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拥有多元而且灿烂的音乐文化。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绝大多数极富本真性。所以,“原生态”是最能准确描述它的生存环境的词汇。[1]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最早的音乐载体是原生态音乐,它在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现代社会中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被唤起的同时,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已越来越成为热点。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既是历史文化瑰宝,也是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之源。而在发展现代音乐时发现和挖掘民族传统音乐,并将其恰当地融入现代音乐当中去,是传承和推动民族原生态音乐发展的捷径之一。重视和发展原生态音乐不仅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音乐人可以从民族原生态音乐中涉猎新的灵感,而且原生态音乐所特有的语言也为音乐人提供了再学习和提高的新平台,以此推动民族传统的发展;也包含了文化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文化市场中,保护好民族传统音乐种子资源,不但保护了文化市场的多元性,也留住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和民族精神的根,并能够以此来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还是保护诸如原生态音乐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归民族文化本真的必走之路。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化理念往往将乡土性视为一种土而俗的审美情趣。而乡土性是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得以在社会初级群体之间通过交往而世代相传的重要前提。[2]他们在交往中主要借助娱人、娱神或自娱进行传播。可见,音乐与民俗的一致性是乡土性的主要特征,既表现在具体的社会交往中,少数民族人们往往以民间的立场和视野来呈现音乐的本真性;也可以通过融合草根的思想、情趣与生活来传播其音乐的原生态。[3]现代社会对乡土性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乡土性面临困境——在民俗文化的嬗变中其传播受阻。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乡土性的民俗功能局限,即它所含有的的普世价值的标准简化和淡化了许多民俗。而且,在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过程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中原汁原味的仪式因渐渐被弱化或摈弃而使其日渐失去乡土性。如我们现在经常能够看到这种场面: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表演者在翩翩起舞,她们所用的背景音乐却是非现场的纯现代音乐。
1.现代传媒的冲击。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主要借助广播、移动通讯、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来传播。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这些普及率极高传播媒介成为了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很好推介,从而使原生态出现了次生态、再生态和衍生态等现代形式。其中,次生态是由地方行政部门将融现代创意理念于属地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与地方资源和旅游产业整合在一起而推介出来的音乐形式。如,“映象丽江”、“映象刘三姐”等就是次生态原生态音乐较为典型的代表;再生态是改编或再现的原生态音乐形式。这种形式在适应现代媒介的同时,以固定舞台的形式保留或突出原生态音乐特点。如,原生态音乐比赛所展现的音乐就属于次生态音乐;衍生态则是基于原生态,通过吸收原生态音乐的元素等方式改编出来的音乐形式。[4]但是,在现代传媒的推介下,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主体受到了一定的排挤和隔离,从而使其在解构与重构过程“失真”甚至变异。当然,这与在现代传媒的推介下原生态音乐的传统本源特性与现代个别特性的博弈是分不开的。现代传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导致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以上三种形态广泛传播并被广泛认可。在这些过程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失真”或变异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
2.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正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两种势力的同时作用,一些原生态音乐的继承者也正尝试创作或演唱现代化和流行化的民族音乐。如,现代化背景下,维吾尔族音乐人在创作和发展维吾尔族音乐时,尝试将本民族的音乐与牙买加的雷鬼音乐融合,形成既具地区特色,又含有异域风情的流行音乐;[5]在全球化浪潮中,具有异域特色的音乐会被包装成为世界音乐在全球推广,最终形成此类音乐产业。这种音乐包装不重视音乐的普遍被欣赏,只重视以异域其他性激起西方听众的兴趣,企望形成音乐的商业化,从中获取其应有的利润。可见,无论是原生态音乐的现代化,还是其全球化,都会对这类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上文的分析反映出: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物质冲动使许多人因忘记了祖宗留下的传统而使得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处于困境当中,亟需一种回归自然、回归诞生地、回归本真的思路,并在不断解决传统与现代矛盾中给它们寻求一种新的发展环境。
1.回归本真。本真性是一个哲学范畴,即个体生来就禀有的存在之天命。一个人只有返回到“本真”的我,从自己的过去中领悟自我的“本”和“真”,才能真正了解“自我”。可见,本真性可以作为个体生命自我认识的指引,并使其达到所能达到深度和广度之极。本真性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复制性,可以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6]
民族原生态音乐完全自发、天然地诞生于人们的生活中,不夹杂任何功利性;是人们用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表达生活感受,理解生命之意义的一种方式,音乐中蕴含着民族先民对于生命最原始最纯真的理解,以及对生命进化的追求;它与本民族的生活形态及其时代感紧密融合而不断得以发展,历史文化素材积淀厚重。原生态音乐的这些特点是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在现代社会中,既要保证原生态音乐能够很好地发展,又使其不致于被现代性所吞噬,比较适宜的举措是永葆它的本真性。具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音乐,可以尝试用原初的积累激发个体感悟其自身的本真性。即用民族原生态音乐引领并激发个体回到祖先之生活——回到祖先之本真,从而唤醒个体对自我“本”和“真”的领悟,达到保护原生态音乐的目的。
2.用遥远的声音对抗人类异化。人性的异化与人性发展有关。当人性的某一方面得到片面的发展或过于发展时,这一方面往往会变成人生的主要目标,而对于某个方面的过分发展和追求自然便会和本体的人内在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相悖而行,这样畸形的发展显然是人类的异化[7]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发展是被动的,如同社会机器的零件一样,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生活重复、单调、无思维性,渐渐忘记了我之“本真”。人们一旦失却了“本真”,内心深处也会失去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人类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便会失去其原来的面目,导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只有在利己主义原则支配下才能真正相处。要解决人性的异化,也许只有不加修饰的民族原生态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对理性的回归的追求。技术所带来的异化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只有回归到技术最初的本意上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而原始音乐艺术的本真正好契合这一点。本文认为,用民族原生态音乐所含有的遥远的声音,来呼唤人类潜在的原始本真,对于当前的各种异化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可以补偿其人性发展之不足,[8]对抗人类的异化。因为,民族原生态音乐能够不断地造就时代精神,以最淳朴的生命方向,在现代社会中指引迷失的个体归正;而且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对抗人类异化、维护人性的完整;还能够发挥生态作用,为时代提供所最缺乏的本真形式。[9]
Appadurai用五个著名的景观理论:[10]人类景观、科技景观、媒体景观、思想意识景观和金融景观对全球文化经济的脱节和差异作了很有建树的分析。我们可以借助Appadurai的这一理论来进一步分析民族原生态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时新的因素正在不断地介入发展变化中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存在环境。如,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民族地区村寨的年轻人进城务工是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务工人员会程度不同地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婚姻、职业和思想意识等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或变化:或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原生态文化),或抗拒原来的文化。这当中也存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即使留在村寨里不外出的少数民族村民,也会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并习得外界的信息和文化,有意无意地介入传统和现代之间,既唱原生态的民歌,也喜欢流行音乐,甚至有的人渐渐地忘记了民族原生态歌曲。
本文认为,采取一定的途径,让原生态在现代社会中真正流行起来,并且在流行音乐中加入真正的原生态音乐元素,是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之中会含有更多的原生态音乐。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也是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如,20世纪80年代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流行音乐就是在当时寻根意识和思潮的引导下,人们成功打造出的含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音乐的范例。[11]这种发展思路既灵活地使用了原生态音乐,又不致于引起对原生态音乐的太大影响,还能很好地引导民族原生态音乐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诸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新疆好地方》、《太阳岛上》、《达坂城的姑娘》、《鼓浪屿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民族味儿十足的歌曲旋律动人、歌词优美,会把听者的感觉瞬间带入大美新疆和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等地。而且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当沐浴在香格里拉时,会回想起高亢的《青藏高原》,走在青海湖畔时会吟唱《青海湖》,步入三江源头时会回想起《遇上你是我的缘》……这些歌曲是上文所说的典型的含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音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外国人所熟知。在现代社会中,原生态音乐已经与旅游文化融合,给游客一种全新的意境——在旅游途中品味原生态音乐。
这种原生态音乐融入旅游文化的创意是现阶段旅游的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新的动机。在这种新动机驱动下的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是否利用了原生态音乐以及如何利用原生态音乐已成为能否吸引更多游客,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民族原生态音乐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而含有原生态音乐的优秀音乐作品既能够发展原生态音乐,又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打造出了一些精品,深受国内外学者及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为进一步加强这种动机,丰富广大游客的旅游生活,更好地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本文认为:还应组织国内外音乐人,通过实地体验各地的旅游景区生活,收集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和资料来加工、改编和创作出更多的特色鲜明、风格各异、意蕴隽永的民族原生态音乐精品。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我国的旅游业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的形势下,还应更深层次地发掘原生态音乐文化,并使其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和谐交融,成为地域民族旅游文化精品,达到流行、繁荣与与时俱进地发展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目的。
音乐往往是人们借以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现象之一。原生态音乐是一个民族本真性的表现,它不事雕琢、不染铅华,长期能够存活于民间,与其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价值使得它与其他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给原生态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原生态音乐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失真”或变异。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保存原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对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视,目的在于以此来引起更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1]郑 倩. 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特征[J]. 民族音乐,2013,(5).
[2]张爱民. 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传播困境及其路径创新[J]. 贵州民族研究,2014,(11).
[3]肖冬平. 当代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习得途径研究[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5).
[4]张应华. 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5]Harris,Rachel,Reggae on the Silk Road: the Global-isation of Uyghur Pop'The China Quarterly,183(1).2005 : 627-643.
[6](德)瓦尔特·本雅明.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胡不适,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7]弗罗姆. 健全的社会[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8,23.
[8][9]荣格. 神话——原型批评[M]. 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102.
[10]Appadurai,Arjun,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sation, University of M innesota Press,1996.
[11]王 黔. 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与融合——原生态音乐流行性的探讨[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