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畜牧业为例

2015-08-15 00:47陈祥碧刘晓鹰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发展

陈祥碧 刘晓鹰

(1.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系,重庆 402160;2.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植被优势,畜牧业作为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已逐渐成为长江上游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顺利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具有典型的长江流域地形地貌,对其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推动长江上游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石柱县位于长江上游的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划属于重庆市管辖,具备典型的武陵山复杂地貌特征,县域内各区海拔悬殊较大,总体海拔高度介于118米到1934米之间。而且气候具有典型的长江流域特点,呈明显的立体式布局。当地传统农业产业布局与地形地貌相一致,呈多样性差异化分布。石柱县行政区域面积为3012平方公里,其中具有充足的天然草地,大约9.28万公顷,而且天然草地呈大面积的块状分布,最大面积的天然草地有3300公顷,还有大量的草地面积超过600公顷,牧草种类丰富,天然草群结构配置优势明显,适合多种草原家畜种类的养殖。石柱县还有人工种草的良好传统,近年来均维持在4000公顷左右;该县年均秸杆总产量接近6亿公斤,且大部分可作为畜牧养殖业所需草料,据统计折算,理论载畜量可突破60万头黄牛单位。[1]该县境内天然草地资源优势逐步成为全面推动以畜牧业为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坚实的自然基础,为繁荣当地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动当地农户致富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石柱县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该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在产业发展方面,注重长江流域畜牧产业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拓展性的多维协调整合,在政策制定方面,注重可操作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多维协调整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长江流域特色的发展新路,实现产业规模推进和结构调整的合理统筹。

(一)实施政策帮扶,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石柱县委、县政府立足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目标,为全面提升规划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更快地实现县域经济的优化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广大农村地区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力度,出台了相应政策,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牧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积极扶持和培育当地特色畜牧产业发展。

(二)突破管理瓶颈,完善畜牧兽医体制保障

2006年4月,石柱县根据上级政策开始推进新一轮畜牧兽医管理创新,目的是构建良好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了事业机构类型认定,区分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机构两类。截止2006年底,全县乡镇兽医站管理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基本完成,32个乡镇的畜牧兽医站的经费来源全部实现了财政支付,并实现了核编定岗153人,同时有专项费用补充村级畜牧防疫员135名。2007年至今,各级政府共投入1000多万元对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以及乡镇兽医站设施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化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持续增加基层兽医站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2010年,根据《重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全县共32家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被认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现运营费用的全额拨款,为当地各项畜牧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注重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近年来,以长毛兔、肉牛、肉羊产业为重点的长江流域特色畜牧业已成为石柱县农业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县畜牧业工作在国家及重庆市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取向和“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基本方针,通过完善生态经济建设推动长江流域畜牧业增效增收,切实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和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

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发展,良种先行。石柱县享有中国“长毛兔第一大县”的美誉,在长毛兔特色养殖方面经验丰富。2009年,由县政府牵头在大歇双坝村投入150万元资金,对白玉石柱长毛兔原种场进行彻底的改扩建,对凸显地方特色的“白玉石柱长毛兔”品系进行系统化选育发展。2012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石柱长毛兔”为“地方标志认证”荣誉称号。目前,石柱县长毛兔产业初具规模,年均存栏量突破200万只。

牛羊养殖也是长江上游少数民族传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近十年来,石柱县政府持续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不断整合现有资源,为扩大农户种草养畜规模推出了“科技+信贷”的产业帮扶政策,依托当地特色天然草地优势和气候环境优势,组建了以大坪养牛专业村为基础的多种规模化肉牛养殖育肥场100多个,2013年全县肉牛存栏量突破11万头,山羊存栏量突破2万只,牛、羊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1.4%。[2]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链不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畜牧业重点村和产业大户,特色家畜养殖规模也不断提升,但由于产业链结构不完善,内部发展不均衡,规模化养殖场与分区的养殖户之间缺少稳定合作,市场信息不充分,各自为政,导致当地特色畜牧业产业链难以有效延伸,营销渠道难以持续扩大。另一方面,虽然牛羊肉初加工企业也初具规模,但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落后,难以依托当地的特色产品建立起稳定的上规模的牛羊肉产品生产基地,从而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畜牧品牌。此外,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乡、村两级生态环境监理、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

(二)市场发育不全,产业化经营推进缓慢

一是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市场体系和畜产品安全配套建设不完善,能提供的原料肉、乳数量有限,牲畜出栏率、产品商品率不高,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生产基地还没有形成。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与农牧户联结方式不紧密,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公享”的利益共同体。三是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带动广大农牧民整体进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不强,广大农牧民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经营的难度大。

(三)科技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受到地方财政能力的约束,以石柱县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畜牧产业的整体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较低,导致养殖技术落后,以粗放的发展方式为主。对于家畜的繁育方式较传统,成功率不高,饲养方式较粗放,对环境破坏力较大。当地畜牧养殖户接受规范的科技培训较少,难以推广科学系统的模式化养殖技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和农户对饲养管理方面综合能力较弱,方式粗放。政府部门对于畜牧技术学习、培训的相关管理机制传统僵化,以经验化的管理为主,导致知识老化,由于相应的投入不足,导致技术管理服务部门设备简陋,且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技术水平落后。对于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授精技术、冻精冷配技术等科学手段并没有广泛运用,科技对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畜牧业的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整个产业缺乏全方位信息化科技服务系统,广大农户难以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导致当地畜牧业养殖户对经营风险的规避能力大大减弱。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长江流域畜牧业的自身特性进行合理规划,制定系统发展战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全面科学规划,制定系统发展战略

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偏离、技术落后和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必须进行全面的科学规划,结合长江流域地域特点和畜牧业产业特性,立足于系统推进原则,依托品牌、科技、产业等核心要素,实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一)品牌促牧战略

依托当地传统的土家族文化,结合地域特色和产品特性,大力推进“白玉石柱长毛兔”、“石柱土家熏牛肉”、“土家特色羊肉”的品牌建设,将体现地方特色的生态畜牧业进一步扩大。依托长毛兔、石柱特色牛羊肉产品、石柱特色牛肉加工工艺等畜牧业基础,进行技术改造,管理改善和市场拓展,在产业拓展中培育知名品牌,在品牌培育中扩大市场份额。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品牌至上”的产业发展愿景,通过实际工作自觉维护“白玉石柱长毛兔”、“石柱土家熏牛肉”、“土家特色羊肉”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通过品牌产品推介会、特色产品展销会、突出商标识别度、完善统一标准化包装等多种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认可度,争取将畜牧业三个特色产品培育成地方及国家级知名品牌,为长江上游畜牧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二)科技兴牧战略

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步伐,长江上游畜牧业面临着开放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长江上游畜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带动长江上游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要紧紧依托市区县畜牧相关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力量,运用科技手段对传统畜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持续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新品种、开发新技术,在创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径,增强长江上游畜牧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推广意识,并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3]

(三)产业强牧战略

畜牧业的现代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广大养殖户和牧民适应市场经济规则,从而达到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产业强牧战略始终要坚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变传统畜牧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产业经营发展理念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快市场主体街市、完善特色产业链建设、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专合组织能力、健全现代物流网络系统,打造长江上游畜牧产业立体化发展模式,构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现代畜牧业的全新格局。

四、推进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石柱县作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畜牧区,其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于长江上游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借鉴作用。根据石柱县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围绕“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能够有效推动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计划

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着力解决长江上游畜牧业以户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宜牛养牛、宜羊养羊、宜猪则猪、集中连片、专业养殖、规模经营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对草场、牲畜进行有序、合理地组合和流转,促进草场向联户、大户流转,探索农牧户以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租赁、入股等方式建立联户经营牧场的生产模式。

实施动物良种工程。以长毛兔、牛羊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为重点,建立良种补贴制度,大力实施动物良种工程,提高当地特色家畜生产性能。按照标准化和设施畜牧业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以奖代补的投入方式,支持良种繁育场和种公畜集中养殖基地开展设施建设。

(二)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计划

优化并推广放牧系统。以建立天然草原休牧轮牧制度,科学高效利用有限草地资源为目的,在科学评定规模养殖户草场生产能力、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对养殖牧户的草场科学划分小区,大力推广轮牧小区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长江上游天然草原的使用效益。[4]

健全并推进健康养殖体制。加强牲畜集中免疫设施建设,以村为单位加强新建动物免疫注射巷道圈,逐步实现动物集中免疫全覆盖。加快溯源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村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点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在示范片全面推行牲畜标识和免疫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种畜养殖档案,规范种畜管理。

(三)实施市场培育推进计划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树立现代工业化理念推动畜牧产品加工业,政府出台系列优惠和扶植政策,提高畜牧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效率,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相关产业。[5]通过有效途径对当地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管理改善和技术改造,实现畜产品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品质效应和品牌效应;针对城乡“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扩大,着重发展牛羊肉制产品的分割包装、保鲜、冷藏等技术创新项目。

搞活畜产品流通业。突出长江流域的物流枢纽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和旅游集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统筹,科学规划,对于整个产业的市场资源和产品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推动产业内及产业间相关要素的科学配置及高效配置,培育并加快特色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

培育带动主体,建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参与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返还一定利润等有效方式,与当地畜牧专合组织联结合作,发展“订单”畜牧业,在企业、协会、牧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四)实施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完善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和质量保障体制建设。核心任务是持续推动长江上游畜产品产地环境、加工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的规范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畜牧产品生产过程中切实推进标准化改革,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现代畜牧业投入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在现代畜牧业投融资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运用合理的政策手段吸纳社会资金主动进入相关产业,拓宽资金渠道、盘活融资方式、构建层次有序的融资网络系统,为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形成高效的投入保障体系。积极引入并发展形式灵活、风险可控、产权清晰的现代农牧业贷款担保机构,为深入开展现代畜牧业融资方式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安全保障。

建立长期稳定的牧业机械化投入机制。切实完善畜牧机械购置的政策扶植手段,提高补贴额度,引导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农牧民购买使用新科技、高效率的牧业机械,全面提高长江上游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

(五)实施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计划

加强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和牧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市场、企业、专业化组织相互协调、层次互补的现代畜牧业科技服务和牧民技能培训体系。加快落实“畜牧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畜牧业远程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大对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畜牧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重点龙头企业相关生产经营者进行专业化技术、日常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法律规范等业务水平提升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长江流域农牧民运用现代畜牧生产经营技术和进入畜牧业第二、第三产业链的拓展能力。[6]

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包括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畜牧业科技推广信息、畜产品市场信息、畜牧业实用技术等专业化信息服务在内的数字化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增强当地畜牧业机关的信息化服务能力。提高农业人员信息化服务能力,有效解决信息不畅、服务不力的问题。

(六)实施长江上游畜牧业多种功能拓展推进计划

借助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多功能生态农业,依托本地面积广阔的草原资源,将种草养畜与生态观光旅游业相结合。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除自然优势明显、风景名胜丰富多样之外,还具备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水陆空铁等多种交通设施齐备,可进一步拓展长江流域畜牧业的多种功能,把观光畜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集观光畜牧业、绿色消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引导公路沿线、景区周边的少数民族家庭开办形式多样的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产业,就地将畜产品转变成旅游产品,促进牧业转型,带动当地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农户收入。

[1]向白菊. 石柱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探讨[J]. 畜牧市场,2006,(8):35-36.

[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局.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cqszx.gov.cn/zfxx/xxgk/tjfx/2014-3/37636.htm l

[3]唐 剑,郑 洲. 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2014,(3):154-157.

[4]杨汉兵,刘晓鹰. 四川省草原保护建设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114-118.

[5]肖湘愚. 湖南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0-45.

[6]刘 艳,范 静,许彩丽. 畜牧业金融需求主体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赢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14,(10):22-27.

[7]杨安华. 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几个关键问题[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0-87.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发展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