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健
潮州手拉壶,又称潮州手拉朱泥壶,它与宜兴的朱泥壶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潮州朱泥壶起源于何时,未见有详细史料记载;宜兴朱泥壶起源何时,也已很难考证清楚。但是,潮汕、闽南地区近些年来常有大量朱泥壶出土,其中有些出土的潮汕的朱泥壶,从时间及壶艺造型上看,可能是早期多仿宜兴,稍后逐渐开始有自己的特点,年代大约清代中期以后。从出土的少数实物和部分图片资料来看,我们发现,潮州朱泥壶与宜兴朱泥壶比对,两地泥料、壶的成型工艺有所不同,壶的造型,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潮州朱泥壶和宜兴朱泥壶的泥料是有很大不同的。
潮州的朱泥料,产自枫溪、凤塘、浮洋、龙湖一帶。潮州的朱泥属高岭土,其原土最大之特点是含极高的氧化铁,质地细腻、干燥收缩率较大,生坯强度较低;因含氧化铁,原土呈黄色,煅烧后呈红色,经过加工、淘洗后的潮州朱泥,泥料色系较宜兴的朱泥单调;而且潮州之朱泥的透气率较宜兴朱泥低,成形后按潮州的习惯工艺务必施釉;少数上乘朱泥壶多不彩绘,仅凭自身天然底色产生肌理效应,为起源就具备的质朴典雅更增几分魅力,壶用愈久,摸拭日加,手泽感应,器愈生辉,此即所谓的“养壶”后效。
宜兴的朱泥,主要产地通常是指丁蜀镇黄龙山,在嫩泥层之间的一种含铁极高的黃色粘土。在宜兴,朱泥产地不是一处,有黄龙山朱泥、青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象牙山朱泥、乌山老岩口朱泥、香山朱泥等等。而且在某个地方又分布不同品象的小矿层和品种,矿脉不同,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也不同,因此烧制出的壶质量就不同。
其次,两地朱泥壶制作工艺明显不同,潮州朱泥壶独特的制作工艺,也是其被称为手拉朱泥壶的原因。潮州茗壶的塑造技艺是采用古老的手拉坯方法,其成型过程是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对泥料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上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秀奇丽、或节奏光鲜、或韵律优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
宜兴的制壶技艺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从金砂寺僧供春之斫木为模以范壶形,时大彬之弃模用竹刀助以手捏,清代顺、康、雍、乾、嘉、道期间的捏造车坯之法,至今之打泥片成型,其成型之法历经数百年间几经变化,现改进的打泥片成型是将泥料打成泥片,围成身筒,拍打成圆形球体,将口片、底片贴上,口沿平正,烧成后口沿常出现贴口片痕迹。
两种不同的成型方法对泥料的可塑性要求不同,潮州手拉胚泥料的可塑性优于宜兴紫砂,故此采用拉胚成型比较成功。但是宜兴紫砂独特的双气孔结构的透气性远远优于潮州手拉胚的泥料。
最后,两地朱泥壶的造型既有联系,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形成了两种朱泥壶各自的特点。
潮州朱泥壶,其造型“梨形壶”、“水平壶”、“扁灯壶”、“扁鼓壶”均为仿宜兴壶,其中“弯流壶”代表了潮汕壶特点。潮州手拉茗壶的工艺技法古老,以圆为基调,但却绝非意味着“单调”。相反,潮州壶艺师们却凭这特殊“基因”,开创出了“圆非一相”的壶艺新天地。
宜兴朱泥壶凭借打泥片成型这种极为灵活、特殊的制作方法,使得壶的造型无所不能,“汉方”、“小云雷”、“六方”、“蕉叶”……种种各异,妙专机杼,形成了造形丰硕、式样繁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