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贞观清寒诗风的形成

2015-08-15 00:5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风孟郊贞观

刘 婉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一、方贞观的生平和诗歌概况

方贞观(1679-1747),原名世泰,字履安,号南堂,安徽桐城人。方拱乾曾孙,方苞从弟。荐鸿博不就,工书,著《南堂诗钞》。康熙诸生。因受《南山集》案牵连,流徙关外10年,雍正元年赦归,客居扬州。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谢老病不赴。方氏“工诗,善行楷,名噪淮扬”[1],与方文、方世举并称“方氏三诗人”。[2]《国朝诗人小传》、《清诗纪事初编》、《清诗别裁集》等均有其传。有《方贞观诗集》六卷。

《辍锻录》是方贞观的诗话著作。方贞观在这部诗话里论诗重性情,明确表达了自己奉唐诗为百代之宗的诗学态度,体现出鲜明的宗唐倾向:

学人之诗,博闻强识,好学深思,功力虽深,天分有限,未尝不声应律而舞合节,究之其胜人处,即其逊人处。譬之佛家,律门戒子,守死威仪终是钝根长老,安能一性圆明!诗人之诗,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度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此禅宗之心印,风雅之正传也。

方贞观自己也是读书数行并下,博学多才。因此,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工于诗文,实践了自己的诗文主张。

苏轼语“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清代文人王夫之、方东树等,都认可这一观点。而诗人方贞观学习了孟郊的清寒诗风,在方贞观约400首诗歌中,突出“寒”字78处,“清”字70处。在《方贞观诗集序》中有:“予与贞观先生游近三十年,见其诗几数变。最初学张籍王建,既又学孟东野。”“婉转沉痛,言短意长。贞观之诗,至此始造其极。”(李可淳)“但讽诵之下,觉词共义起,情与韵长,喜怒哀乐,有心人所同。然而先得之,先生之口者。”(汪廷璋)可见,方贞观《南堂诗钞》的“骨格清醇”是后人认可的。

二、方贞观对孟郊清寒诗风的学习

从《孟东野诗集》现存五百余首诗中,我们发现孟郊诗共有158处使用了“清”字。如“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送别崔寅亮下第》),“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吊卢殷》其一),等等。孟郊秉性正直,以松、鹤自期,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行,深得同时代人和后人的赞赏。元人辛文房评孟郊:“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3]韩愈屡屡以“清”称引孟郊,诸如“色夷气清”[4],张籍亦以“清绝高远”[5]评孟诗。降及清代,亦有方世举评价孟郊诗歌“孤清骨立”[6]。

贞元十二年,孟郊进士及第,时年四十六岁。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算最穷困的,但他的失落感却极为强烈,以至50岁得授溧阳尉,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最终辞官归去。而方贞观从32岁到42岁,十年流放关外,壮年生活的凄惨遭遇和孟郊相比,更加坎坷。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学说认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往往借助诗文抒发对时局的怨愤不满以及人生遭遇的种种苦闷、压抑、感慨之情。在《六一诗话》中,欧阳修认为:“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可见,孟郊的清寒诗风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学习。方贞观的生平遭遇和孟郊十分相似,仕途不顺的经历促使诗人发愤著书,借诗歌抒发心志。“帘幕低垂砚积尘,怀乡病酒卧经旬。”(《卧疾》)方贞观用一句话写出了十年的清寒生活。一句“容易梦乡井,艰难返故关”(《路》)道出了“夕阳寒草白,细雨远山间”时的愁苦心情,应该是流放关外多年心酸的准确表达。“苦吟教不寐,短梦益无聊“(《怀钱汝作滁州》)则道出了清寒诗人的作诗心态。

孟郊的《路病》(卷二)和《秋怀十五首》(卷四)等都直接从肢体和骨骼的生理感觉出发,写出了自己的衰老程度,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同时,对“郊寒”深有感悟。[7]贾晋华论韩孟诗人群曾以“发端古朴突兀,或以比兴,或以格言,或以叠词,或以排比,尤以排比为多见,也常用于诗篇的中间部分多用顶针格和复沓、重叠、连绵、叠韵之格 ”[8]来概括其语言特色,如《秋怀》其十四:重复、排比、辘轳、顶针等修辞格式在诗中同时出现。而方贞观诗妻离子散的命运让诗人生发“古人宁死别,不忍生弃捐。死别尽一哭,生别长相煎”(《下邳梦》)的哀怨,“死别”的重复使用,是边关十年遭遇给诗人带来的心理伤痛的再现。其他如《舒邑道中》的“窅窅”“潺潺”,《寄上元令陈青岳》中的“青青”“忽忽”,“秋天高莫极,秋水阔无边”(《游仙潭寺》)中的“秋”,“江头握别情,江水向人深”(《送外弟王仲常之九江》)中的“江”,等等,都是学习孟郊诗歌语言的表现。

三、方贞观清寒诗风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严苛的文字狱

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有社会危机如文字狱的频繁出现和文化专制的发展。“至康熙五十年(1711),又发生戴名世《南山集》案。戴氏为翰林院编修,著《南山集》,其中引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一书,议论南明史事,并用南明诸帝年号,比为蜀汉,予以正统。结果被劾奏“语多狂悖”,戴名世处死,方孝标戮尸。牵连两家家属及刊印、作序之人,共及数百,皆议处死,后从宽戍边。”[9]方贞观正值康熙盛世,历史无意中将他卷入了文字狱的浪涛中,使其受了十年迫害。

戴名世,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戴名世笃信程朱理学,儒家思想根深蒂固。”[10]《南山集》集中用大量篇幅记载明末清初的史实,不少言辞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康熙五十年十月,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表面原因就是《南山集》。因《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所载南明桂王明史事,遂牵连至方氏宗族,一并治罪。这其中,就包括方贞观。壮年的不幸遭遇,自然是方贞观学习孟郊诗风的原因之一,也是其清寒诗风内容的来源之一。

(二)深厚的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使方贞观不忘写诗立名。以方以智为首的桐城方氏学派,是明末清初与浙江学派等齐名的重要学派。余英时先生在分析“道”与“势”(权力)的关系时说:“中国‘士’代表‘道’,与上帝都不可见,但西方上帝的尊严以通过教会制度而树立起来,中国的‘道’则自始即是悬在空中的,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只有尽量守住个人的人格尊严才能抗礼王侯。”[11]安徽桐城方氏家族在清初就经历了种种出处的抉择和科场的风波,这些影响了家族成员的诗文创作。方氏自明代起即为著名的科举世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与文化成就。方孝标赞叹其祖上的荣耀曰:“七贤挺桂林,簪绂埙篪禅。”因此,即使方贞观仕途不顺,边关受辱,依旧诗文不辍。

余恕诚先生说:“一种文体的发展,既靠自身的革新变异,又需要从其他文体接受借鉴,吸取营养,以完善、丰富、壮大自我,推动自身的新变。”[12]方氏学习孟氏,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但也“质文沿时,崇替在选”。[13]同样,一种诗风的形成,除了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还和诗人自身的学问和遭遇有关。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方贞观在学习孟郊运用典型意象表现苦寒的同时,又融入了个人命运颠簸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清寒特色。

四、方贞观清寒诗歌包含的内容

方贞观在学习孟郊诗风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了盛世生存的艰辛和处于文化重压下的忧郁。其清寒诗歌的具体内容分类如下:

(一)秋景的刻画

方诗中,秋字出现约96次。其他不出现秋字但是写了秋景的诗歌,几乎占方诗的三分之二。因此,清秋的景观,组合成了清寒诗风的内容,也促成了清寒诗风的形成。

如《晏居》其一有:“迎寒补墙屋,先期输管钱。平生不怀璧,终夜常安眠。”写出了清寒生活中的安然心态。《东马相如》中有“未必重阳胜寒食,卷中秋咏比春多。”写出了赏秋时,对料峭秋景的赞美。其他如《春日旅思》、《寻花》、《河渡》、《寒食》、《秋虫鸣》,都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秋景,表达了秋日里对人生的思考。方诗写秋景的平淡、清冷,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郡城逢石公》、《访汝公》等访友诗都是在秋景中发生。再如《秋怀》:

弹指青游迹已陈,消魂黄落又秋新。霜余败叶虫书遍,雨坏酸梨鸟啄频。举室笑看无长物,一乡曾识几多人。平生不是朝官相,枉向东风问要津。[14]165

对比来看,方贞观的《秋怀》和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均是秋日里不遇情怀的写照,都用了秋叶、秋霜、秋风、秋声等清寒意象,都是落拓文人的秋日感慨,可见方贞观学习孟郊诗歌的笔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孟郊《洛桥晚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初冬时节的清泠静谧之境,《游终南龙池寺》中山巅寺院的清静高寒,空山新雨后的一潭碧水,都滲透出清泠的寒意,对方诗以秋景写清寒有深远影响。

《题古战场图》是清秋时节在边关的怀古之作,《游仙潭寺》中“秋天高莫极,秋水阔无边”道出了赏秋景的林泉高致,发出“宾朋各有得,诗酒不污禅”的快意。其他如《题清公院古松》、《秋虫鸣》、《秋分》、《秋光》等也从寒月、寒虫、秋风的角度对寒秋进行描述。

(二)情感的表达

真挚的友情。方诗写友情的诗歌不少,或是江边送别,或是因文字狱而分别,或是万里寄书,都是对朋友真挚感情的寄托。如《怀童大文》、《春夜怀胡袭叅》、《述怀寄陈银台南麓先生》、《哭姚钟》等。

如《赠天柱山人》[14]213:

屠博交游事已虚,十年折节赋闲居。不妨举世无知己,肯悔平生尽信书。静里时凭南郭几,兴来自许北溟鱼。斑骓瘦死吴钩卖,剩有雄文百卷余。

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勾起自身的思归心理。在《送别姚宝珩》中,诗人饱含深情地和朋友相约看红叶;在《送人归黄冈》中,“旅食登新榖,还家著旧衣”道出送别友人归乡而自己不能归,而独自面对“渚烟寒露白,浦树晚蝉稀”的孤寂。

深厚的亲情。《奉怀大兄秦中三兄闽中》一句“谷寒天不春”就道出了和亲人相距万里的离愁,同时族人受到文字狱的波及,流放边外,自然发出“岂有贱贫根”的质疑。《送外弟王仲常之九江》曰[14]173:

江头握别情,江水向人深。数语不尽意,百年常此心。寒皋初落木,远浦渐闻砧。料到浔阳日,黄花满故林。

这首五律,通过江水的深和秋叶的黄,来渲染一种凄寒的分离场景,让诗人和亲人的离别有了特定的场景。另有《复还京师别母》深切表达了母子情怀,“半菽期加饭,寒宵望早眠”是对自己不能奉养母亲,希望母亲衣食安顺的期望,也是对“有子不防老,生儿都枉然”的惭愧。其他如《上元夜》、《宿畏吾村》、《寄家书》、《寄十兄沃园塞上》等,均是关于亲情的诗歌。

浓郁的乡愁。在方诗中,《雁》二首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深情,其一曰:

沙寒草白渚云低,风断秋行落影微。自入关来何处好,一辞乡后几思归。飘零从远寻常事,饮啄虽安有祸机。念我故人天末客,三年懒慢达书稀。[14]165

寒沙草白,风舞叶落,自是一片秋景的写真。边关岁月,离乡万里,自是飘零无依的感喟。另有《新柳》以初生的柳芽来说明新春来临,而游子却回乡不得,一句“烟昏几重恨,客去一春愁”道出了游子的辛酸。《泊真州》中:“客夜殊难晓,寒鸡曙不鸣。入窗风有刃,堕水雪无声”,鸡鸣和风声是自然物象,更是深夜难眠的游子心声。再如《即事六首》[14]172其四曰:

几行新雁在空明,一片寒沙流浅清。樵客不如渔夫乐,江乡烟水最多情。

这是羁旅情怀的写真,是久客他乡的寂寞,是对大雁南归而人不能归的无限忧愁。

(三)闲居的描绘

《闲居》八首其四曰“寒食吊介子,重午伤屈平。”其五曰“清风时一来,悠然复徐歇。”均是对自己清高品质的认可和自身修养的重视。《晚春花》中“孤清老僧致,幽静佳人心”的佳人应该是诗人自己的假借,是诗人闲居时刻对晚春花草的赞美,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孤高傲洁心理。《青山》中,以“溪寒鱼不出”写出青山的清气,后一句“劲草有仙药,岩花无主人”写出长在青山中的花草无需人为的栽培和赞赏,自主生存的珍贵,显示了诗人的青山气质。

其它如《枯坐》、《晚春闲居》等,是诗人在清冷环境中的漫步。《春游》中的“春酣花尽态,风暖蝶争高”道出闲居赏景的心志。而“食粥食蔬还食肉,我何人斯消此福”(《食粥》)则是对生活琐事的感叹。“秋堂开石匣,明月在寒林”(《琴兴》)是文人雅兴的表现,琴棋书画是文化家族对后生的要求,方氏家族文化十分深厚,方贞观可以在清秋抚琴而奏,也是其平静心态的表现。

此外,方诗的清寒意象多种多样,出现较多的是秋景中的万物。“落叶寒蝉不可闻,老怀逐事感离群”(《示吴生》)中的寒蝉,“纸阁风清枕簟凉,月华如水照东廊。”(《秋夜》)中的清风,“萧条古巷静,嘹唳塞鸿飞”(《秋晚有怀相如》)中的秋鸿,“霜飞白草重关远,月照寒庐大泽空。”(《雁》)中的寒月和秋雁,《岁除》中的寒梅,《陈烟舫自粤西归来访》中的寒林,《二绝句》中的秋水,“金铎语秋风,空山古梵宫”(《题天居寺》)中的秋风,等等。这一系列的清秋意象,不仅是方贞观清寒诗风的表现,更是其清寒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方贞观诗歌不仅是对孟郊诗风的学习,更是发展了孟郊诗风。纵观方贞观诗歌,诗人联系自己的遭遇,运用自己的见多识广,在学习孟郊诗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清寒诗风,为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1]胡必选,廖大闻.康熙桐城县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马其昶.桐城耆旧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0:562.

[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9:512.

[4]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5.

[5]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孟东野贾浪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28.

[6]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81.

[7]蒋寅.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02-503.

[9]张帆.中国古代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1.

[10]卢佑诚.戴名世死因新说[J].武陵学刊,1997(1).

[1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2).

[12]余恕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文体间的交流互动[N].光明日报,2005-05-27.

[13]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53.

[14]《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二四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诗风孟郊贞观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游子吟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盛唐精神的缩影
学苑诗风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论贾岛与唐宋清苦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