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安 刘庭风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少数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承载着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凝结着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无论在民居形式、村寨风俗、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考性和多样性。少数民族村寨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一个浓缩,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单元。依托地方优势,打造和保护好少数民族村寨,直切历史文化村寨的保值增值,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水平,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可以加强民族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新形势下和谐社会的推进发展。
“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的愿景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12年,国家民委颁布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和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重要性[1]。该纲要还提出了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改善民生为核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加强村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并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发展、保护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村民主体、自力更生”为基本原则,要求在保护中打造出一条有民族特色、可持续的民族村寨发展之路。
西江千户苗寨由10多个依山而建的连片自然村寨组成,是世界最大的、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苗族聚居村寨。它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雷公山。清澈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形成了典型的河流谷地,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得西江苗族人在这里过着日出耕、日落息的农耕田园生活,正是这方风土地貌造就了山林间苗寨独有的建筑特色。加之苗族在我国历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工制作的苗银首饰及工艺品的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更令苗寨具有悠久亘远的神秘东方性。名扬四海的西江牯藏节,苗族人的图腾崇拜和生活美好愿望,苗族人对于银饰及手工艺品制作特有的审美艺术,在千年中积累的生活哲学,当这些元素连续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便使西江千户苗寨成为一座描述苗族发展史的露天博物馆,了解研究苗族传统文化和苗寨风景园林建筑的大舞台[2]。
中式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中体现着自然为本,这一点在西江千户苗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致境。人景合一,令人们打造的生活实用景观、社会文化习俗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景观中。不冲突,相融合是中式园林风景艺术一贯的追求[3]。
1.苗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是苗寨的基本建筑,它的用料主要取自木材,采用穿斗式歇山顶结构悬地建筑而成。吊脚楼通常有三层,房间分布一般为四榀三间、五榀四间或六榀五间,分斜坡和平地吊脚楼两类。遵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吊脚楼底层多用于家禽牲畜的饲养、肥料、生产工具的存放及厕所使用;二层则作为主客人的休息娱乐生活场所,分设厨房、客厅、堂屋和卧室,值得一提的是堂屋外侧有刺绣、远眺、乘凉休息功能的独特“美人靠”(苗语“阶息”),这也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对女性的重视和适时修养生息的生活哲学;三层主要用作生活物资、生产物资及米粮等的贮藏仓库。吊脚楼的建造延续了上古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的风格,运用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来构造出三维的网络体系空间。选用深褐色的坚实耐用的木材作为建筑主材,采用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的建筑手法,依山傍水而建,连绵起伏的错落感与山水自然的走势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民居建筑的活化石,更成为我国上古建筑美学中的经典瑰宝[4]。简洁防潮牢固的吊脚楼还具有节省耕地和建材的优点,反映苗族人民对土地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的民族心理,也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大形势,对我国现代建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木头平台、古老的木柱、悬出的雕有古老文字和图案的木质栏杆、八方四角悬柱下垂底端的各种雕刻装饰等元素,增强了东方韵味;集成式、高密度和隔绝式的建造,更加注重个人空间的隐私感,彰显了其在均匀性上和透视性上的低调观念。为苗族宗教文化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性。
2.别具一格的风雨桥
西江千户苗寨的风雨桥是苗族外景建筑中的一个经典。似桥非桥、桥廊结合的建筑风格是我国风雨桥中的一颗闪耀之星。园林建造中讲究将风水置于首位,中式风水学中蕴含了包括自然、人生哲理以及理论观念、传统的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它通过勘察了解认识自然,进一步顺应自然的规律,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适合人类身心健康发展,满足衣、食、住、行等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人与自然能够达到一种身心之和、天人之和、阴阳之和的至善境界[5]。千户苗寨风雨桥的建设便是源自中国最古老的风水文化,它具有关风蓄气以及挡风遮雨的传统用途,是用来改善村寨风水条件,便于居民出行务工的纽带。过去的风雨桥主要是木质结构,年代已久,容易出现洪水冲垮冲断的可能,危险性大大增加。对风雨桥进行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考虑到与周围景观的一致性、连续性。于是就地取材选取了当地石头制成水泥与木质结合的混合结构,采用桥基弓形设计的风雨桥,分散了桥体的受力,增加桥体的坚实性和御洪性。木石结合的外感观延伸至水体岸边的山石,使得新的桥与周围景观毫无违和感,更显自然。桥之上建造的亭廊飞檐翘角的外形,在布局上做到互相因借,巧妙联系,有主从之分,达到和谐统一的节奏与韵律。廊桥选用木石建造,并没有减少山林大地一丝一毫的大气磅礴,反而多出了山野间灵逸的神秘之风。
3.富有变化的石木造景
(1)西江千户苗寨主体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就是石的运用
石质材料运用于山地之间可以凸显出更加原生态的韵味,如取材于山体石面的西江千户苗寨馆的牌匾、石路、居住群下的乱石墙、溪河边的叠石等都是无法让人忽视的。叠石、乱石墙的原材料就由山区溪边的乱石取材,和以古方特制的石灰腻子增加乱石之间的粘结性可数百年不松动,既增加了使用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同时,大小不一的乱石给人冰裂感、冰纹感营造了原始质朴的风格。而苗寨的石路作为地铺,并没有给人一种单纯枯燥的乏味感和普通感,反而采用不同的铺装方式来增加视觉上的变化,别开生面耐人寻味。西江千户苗寨石路在拼石上的考究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石路两边的平行直线带包边,增强了地面设计效果,增强空间方向感;四边矩形、正方形突出了一种空间的静止感;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和旋转放射感图案具有强烈动感。利用各种铺地材料质感的选择给人们提供不同的感受,即厚实粗大线或颜色较深的石块石板给人大气古朴的沉稳感;精细、圆滑细长形的卵石材料,则有轻松、柔和之感。同时,在铺装上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分别采用人字式、间方式与建筑物的调和。铺地拼缝在质感上刚健粗糙产生一种很强的力感;接缝明显漂亮整洁则给人以雅致之感,利用不同功能和场所的不同,通过质感变化、色彩变化达到与主体建筑均衡相称。
(2)苗寨园林风景打造中对木植的自然应用
适当的植物造景可增加风景的幽深和层次感,起到夹景的作用。商业店面选用大块的树根等木材加以嵌入式利用,可以弱化主体建筑平直、机械的线条,软化建筑的生硬构图。利用当地绿色植被将村寨的各种功能区域进行区分,将山林原生态的元素自然延伸至村寨中,改善了居住生活空间的呆板,增加了景深和引导的功能,令园区的地势曲折起伏能自然地展现。理水周围和两岸的绿植带很好地起到了阻隔和噪音过滤的功效。植被多元化的色彩避免了冷色调的建筑主体的单一沉闷。石阶石墙周边对青苔的大量使用,更加突出了造景原始原生的主旨。
(3)千户村寨风景打造中的传统文化融景
千户苗寨的每户人家必挂的牛头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一件事情了。苗族人对牛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蚩尤。蚩尤既是中华始祖之一,也是苗族的祖先。传说中的蚩尤背生双翅,面如牛首,因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牛是苗族的神灵,地位崇高,在任何祭祀中,牛头也是一种神秘的象征。苗族人认为悬挂牛头可以帮助家庭辟邪,可以保佑生意兴隆,因此,是镇宅招财之物。苗族人结合自己民族精神和信仰,将各种牛头造型和图案,在打造中大胆地应用,或悬挂于门墙,或立于园景之中,或融合在设计建造村寨的过程中(千户苗寨在千户灯夜景中呈现的牛头),巨大夸张的造型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艺术表现的张力。
4.西江千户苗寨中用水的巧思
中式风景园林中对于水景的处理十分考究。如水的源头,池塘湖泊的大小与分隔,河流溪涧的长短与曲折,水面与倒影的设计,乃至水中植物,鱼类的养殖等都要经过一番琢磨。西江千户苗寨对于水的打造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可谓另辟蹊径的一种创新。千户苗寨充分考虑造景的需要化水为路,利用水的柔性、曲折性的特点,将路以水的感观进行表达。令人有种虽为路,但至于山林之间又似溪水般蜿蜒起伏,曲折有致的错觉,正应了“路因景曲,境因曲深”的老话。千户苗寨梯田化整为零将水体划分成层次丰富的块状池塘群,与高低起伏的山峦、高密度的楼群相呼应,提升了风景园林的整体感和系统性。
5.西江千户苗寨中的光影虚实
中国古风景园林最注重与文学艺术意境的高度契合。古语有云:“藏山于身,读山于神,化隐逸入丘樊,得清气于自然。”可见,打造风景园林对于心禅、意境的高诉求。西江千户苗寨的风景可以说是最佳代表。苗寨的设计中体现着人、自然、人与自然的互动。苗寨的建造将不同的自然光线,不同的气候表现考虑其中,充分利用了光线、虚实的丰富变化来呈现苗寨隐于山林的神秘感观。每家都挂有油灯,约定俗成不使用现代化的电灯。随着天色至黑幕般深沉,西江千户苗寨便沉醉在跳跃的灯海,成就了著名的千户灯夜景。柔和动感的橙暖色系灯光与黄昏渐变的青蓝天色变化相呼应。自然光线的减少,点点灯光的增加这一过程带给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美好感悟。苗寨选址山水间,采用多个大小不同的庭院相互穿插、渗透组成统一空间。山间温湿变化大,加之在雨季都会令山间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苗寨建筑中一些柱梁交错的空间“留白”设计增加了空气流动性,利于将云雾引入村寨。同样,建筑中对厨房排烟气的设计,成功地将炊烟模拟为山林间的云雾之气,既增加了村寨的整体古老感和与自然的融入度,也为静止的村寨增加了流动的动感和灵性。
走文化原生态之路。西江千户苗寨风景原生于本土,却惊叹着世界各地的人民,是真正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最佳体现。坚持原生态的打造和保护,传承苗族千年的古老文明,创造性地打造风景千户,做好自然资源和文化保护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苗族特有的古建筑、民间传统手工艺、风土人情、民俗与节庆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坚持原生态的文化传承并不是封闭式地与世隔绝,应科学地进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可以借鉴日韩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民族村寨博物馆,这既符合了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为外来友人提供了一个接触苗族历史人文的平台。博物馆的建设应当结合专家学者,立足苗族文化进行规划设计,以苗族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素材,通过村寨博物馆采用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形式加以保护。融合中国东方建筑中“心”、“意境”与传统文化和自然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打造,最大程度地达到人、建筑与自然资源的最佳配置。
走“打造与保护”、“旅游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路线。既要注重原生态民族风景的打造,同时也要注重原生态风景的保护,充分利用旅游发展的优越性实现打造与保护的双向统一。要让具有独特风景的民族村寨成为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成为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聚焦之地。做好村寨的打造与保护,借旅游来发展苗寨特有的原生态风景,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应加强苗族文化保护,善于利用文化价值,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村寨风景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合理规划和统筹空间结构,科学设计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重视民族村寨的自然植被保育。妥善处理旅游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完善村寨风景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力图站在可持续的战略高度设计风景园林,避免利益短视带来的不良后果。努力打造环境宜居、少数民族同胞收入大幅提高、特色民居村寨风貌及文化合理有效保护、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的优质民族村寨。
[1]唐艳红.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中国园林,2014,(3):54-58.
[2]徐 娅,张鸽娟,林 梅.创造技术与自然共融的可持续景观——加拿大LeBreton Flats景观[J].中国园林,2014,(3):101-105.
[3]彭 琳,赵智聪.“心意传承”与“模型传承”——文化景观中非物质文化要素保护的日本模式借鉴[J].中国园林,2014,(4):67-70.
[4]董晓峰,陈春宇,朱宽樊.名人故居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研究——以北京市总布胡同梁林故居一带为例[J].中国园林,2014,(4):75-78.
[5]石 莹.传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林,创新中国新园林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