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静 衡水市建筑设计院 河北 053000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随之需要面对更多挑战,也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经济体制,使得建筑设计院员工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员工在收入和分配的思想观发生了深刻变化。除此之外,受到西方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我国思想政治不断的影响,以及各种腐朽的思想和观念的渗透,也对当前建筑设计院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良好价值形成了错误的导向。建筑设计院员工过分的关注工资奖金,固执认为只有工资奖金才是人生价值体现,造成心里不平衡,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许多建筑设计院的员工被强迫接受教育的态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枯燥无味、较为传统的教育宣传形式使得建筑设计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人心,领导和员工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合理开展,最终影响建筑设计院的发展,效益得不到提高。
当前,建筑设计院只注重整体工作效益,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被忽略。并且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院的领导和员工缺少沟通,其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增大。领导不能切实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来丰富员工的思想,尚未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从而也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建筑设计院领导和员工思想存在差异,领导也不能及时的去与员工沟通,建筑设计院缺乏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从工作实际效率出发,不断反省改进工作作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是要潜心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二是坚持走入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挖掘思想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切实提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建议,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建筑设计院的工作思路要紧跟时代,立足单位业务工作和员工思想,把握业务发展变化方向和思想意识变化的趋势,寻找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保证工作的活力和生机。思想的转变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灌输,更要注重解决员工更为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和建筑设计院各部门参与,不断深入拓展,形成适应新形势,并且符合群众需要的工作思路。
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体是员工,工作内容要紧贴着人民,保证群众的需要,不要盲目开展浮夸的工作。根据员工的需要,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的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除此之外,结合两个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重视公民的诚信守信和道德教育,挖掘塑造建筑设计院职工的特点,塑造干部员工的价值取向,建设具有较强团队精神的集体。
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筑设计院要结合建筑设计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生产实际。采取多方式、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灌输方式改变为主动接受的教育形式,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同时,也要加强领导的宣传作用,采取讨论、平等的方式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建立领导和职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沟通模式,更好的促进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
大众传媒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其特有的优势广泛的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政治观念、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新形势下,要时刻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紧贴群众,时刻把党所传达的思想作为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宣传建筑设计院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以人为本,把人本管理作为建筑设计院创新的管理方式,尊重建筑设计院职工的人格和思想,培养职工的合作和敬业精神,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充分调动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建筑设计院的凝聚力。一是要尊重职工在建筑设计院的地位,了解职工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二是要提高建筑设计院领导和职工的素质,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自身思想,增强建筑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不断的适应新形势,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思路、新内容、新形式,才能更加有力的增加建筑设计院职工的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推动建设设计院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效。建筑设计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有效沟通,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思想宣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建筑设计院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发展。
[1]田义.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2]丁敏.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
[3]林志华.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4]夏秀琴.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