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2015-08-15 00:51侯蔚平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诗歌情感语文

侯蔚平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留守营学区官庄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情感,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变得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让这种审美情感培养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以此不断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可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其素养,从而收到“亲其师,信其道”之功效。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个性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我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报,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我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如赏析李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辛弃疾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清照与稼轩各拿出自己的一首诗作比较,你认为他们各会拿出哪一首,为什么?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景的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此入境,又设置了制作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四、诵读成趣,吟诵传情,激发审美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有讲究声律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接触作品时要掌握其节拍、韵律等特点,然后在朗读中逐渐品味出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说:诗歌不仅是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吟也就是朗读……由此可见,朗读吟诵在语文尤其是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1.酝酿情感,准确把握,到位范读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朗读和范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带着明显情感体验的、进入角色的朗读,不仅会有抑扬顿挫的节奏,而且还会声情并茂,富有魅力;会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澎湃激昂,直抒胸臆。这样的朗读,会使学生在或娓娓动听或慷慨激扬的声音气息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地融入到诗歌作品的情境中。

2.积极主动,投入情感,自主朗读

教师带有明显情感体验的范读,会给学生一个朗读吟诵的范本,学生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在了解了这首词写的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后,班内一位文质彬彬的男生主动请缨,他依依不舍的表情、切切的眼神、到位的动作和低沉凄婉的声音,仿佛把同学们都带到了那种知己生死离别的场景中,那种恋恋不舍的氛围中。诵读完后,教室里是暂时的沉默,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朗读,既加深了对诗歌作品本身的理解,又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审美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应是光明的,审美的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人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猜你喜欢
诗歌情感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