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华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穿插艺术,是指以某一事件为轴枢,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断开,插入某一非主要事件后再接续原事件,形成一种明断暗续,似断实连,形断而意接效果的艺术手法。而插入的内容必须与主要事件有密切联系,需要精心设计。通过创造性地断开、穿插、接续可获得“笙箫夹鼓,琴瑟间钟”的艺术效果。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穿插艺术,是指配合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语文课堂教学恰当运用穿插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节课堂的节奏,深化教学的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构建开放生动的语文课堂,有些语文教师无原则、无方法地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常常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性、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课堂形式的新颖性,而忽视了运用穿插的真实意图、偏离甚至背离了教学目标,最终导致穿插艺术的运用步入目的不明、时机不当、泛滥成灾、喧宾夺主、陈词滥调、生硬突兀等诸多误区。盲目无原则的穿插不仅收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反而容易打乱课堂教学节奏、中断课堂教学主线、模糊课堂教学主题,最终反客为主、弄巧成拙。如何在实际运用中避免以上失误?怎样才能最大化发挥穿插艺术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穿插艺术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它的有效运用原则。在此,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艺术有效运用的原则作一些探讨。
穿插艺术和其他教学艺术一样,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脱离教学内容,信口开河,离题万里的“散讲”,随意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插入课堂,穿插不断,一堂课下来就会让学生感觉不知所云,更别说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了。穿插也绝不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去制造低级庸俗的笑料、耍贫嘴、逗乐子,而是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其思索,悟出弦外之意,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穿插艺术的运用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的、服务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求知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使穿插准确,合乎逻辑要求,教学进程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因此,课前教师要慎重地对穿插的内容、方式进行考虑和选择,使穿插的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遵循这一目的性原则,才不至于使穿插喧宾夺主,穿插才能起到应有的旁敲侧击的作用。
教学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教师一开始没有让学生直接去读课文,而是以“走近、认识居里夫人”为主题,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先阅读教科书配套读本中的三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让他们透过“科学巨人”“女儿”和“现代作家”的不同视角去感受和了解居里夫人其人。在此基础上,再用一课时研读课文《我的信念》。初一的学生,他们或许知道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却不一定真正了解科学家为了这一发现而经历的艰辛;他们知道居里夫人是个伟大的女性,却未必能清楚的说出这“伟大”蕴涵的丰富内涵。他们未必知道,求学时的玛丽,为了求得安静,一人租了一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他们未必知道,为了提取纯镭盐,居里夫人“独自一人就是一个工厂”,她穿着布满灰尘、染渍酸液的旧工作服,连续几小时搅动冶锅里的沸腾材料,还要忍受浓烟对眼睛和咽喉的强烈刺激;他们也未必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的视名利如粪土,曾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曾将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而如果缺少对居里夫人的鲜活立体的了解,那么读她在《我的信念》中写到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等等语句,是很难对这些朴素的语言背后蕴蓄的伟大情怀产生感动的。上面这位执教者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灵活地穿插介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章,从而丰富了学生原有的心理图式,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渐渐清晰、鲜活和完整起来,她成了他们真正“认识”的一个人。他们对于居里夫人经历、行为的了解使他们具有了读懂她思想的可能,真正具有了与她“对话”的资格。这种有目的的穿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达到了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
适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课堂穿插的时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指发现,“机”指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时机,“诱导”引发领悟的方向。穿插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要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而设计和使用,在需要时使用,不需要时不能滥用。有效的穿插贵在抓住时机适当运用。在需要的时机有的放矢地穿插,才能使穿插起到妙语生花、画龙点睛的作用。穿插艺术将新鲜的素材引入课堂,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需要时适时穿插,会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有效地将学生由大脑皮层抑制状态转化到兴奋状态。
有位教师教学冰心的《小橘灯》,面对学生普遍不知道小橘灯为何物的实际,自己制作了一盏小橘灯,并且在课堂上三次出示。第一次在导入时出示:“生活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灯,今天我带来一盏小橘灯,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作者为了纪念一个令人难忘的小姑娘,为什么不以《难忘的小姑娘》为题,而要以《小橘灯》为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课文。”第二次出示,是在分析“我”和小姑娘见面的段落时,让学生说说小橘灯的制作过程,并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作细致的描写。第三次出示,是在提示课文的中心意思时,教师点燃了蜡烛,把小橘灯高高举起,激动地说:“大家看到的小橘灯的光的确是朦胧的、微弱的,但作者却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这两者是否矛盾?”教师利用毫不起眼的自制小橘灯,通过三次出示,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情境,步步深入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解读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验。第一次在课文导入时出示,通过实物,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大家带入课文的学习情境中。第二次出示,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小橘灯的制作,体会人物形象。第三次出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学习引向高潮。教师抓住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时机,三次适时穿插,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深刻地领会课文的主旨。
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末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先后有几个学生起来读,但读得都很平淡,缺少一种泪水含在眼里的深挚爱国情。见此情景,教师穿插多媒体播放了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以及屠杀我国同胞的画面,然后指出艾青写此诗正值祖国母亲惨遭蹂躏时,画面上就是当时的情况。接下来,学生再来读这句诗时,就读得富有情感。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课堂呈现高潮。教师适时地穿插多媒体的氛围渲染,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一步步体会诗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情感。正是因为教师的适时穿插,学生在言语实践的朗读训练中很好地参悟了诗人的深厚感情。
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服从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吻合课堂的内在节律,抓住时机做适度的穿插。如果不能认识到穿插的配角角色,不能把握好穿插的度,不仅不能使原来的教学收效锦上添花,反而会导致教学内容杂草丛生,荒芜了教学主线。
有位教师在上《春》时,利用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做了穿插。先是音乐响起,然后放了一段关于朱自清的文化纪录片;接下来播放了一段音乐伴奏的《春》名家美读示范;配合文中景物描写的内容运用大量图片渲染课文意境,每读一句就是一张甚至几张图片,然后若干张图片串起来,就算完成了对课文的赏析。这种脱离文本的剥夺了学生想象空间和感悟空间的穿插,已由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配角摇身一变为完全占据课堂舞台的主角,遮掩了教学目标,失却了课堂实效。
穿插手法有效运用时,不仅要注意做到穿插的时机恰到好处、穿插的数量贵在精当,同时也要注意做到对于穿插内容的探究深浅适度。探究的深浅程度,由穿插内容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而定。在应该纵向挖掘的地方探究过浅,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收不到预设的效果;在不适宜过度探究的地方,抛却教学目标,一味地以穿插为中心做过度的横向拓展或纵向深究,很容易步入喧宾夺主的误区。因而在备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摆正穿插的配角地位,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课堂教学进程中,更要懂得相机行事,把握分寸,适度而止。
教学鲁迅《故乡》,在分析探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路”的含义时,教师告之学生,先生是化用了《孟子》中的名句“山间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上来了。学习“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教师适度穿插了相关“习”的知识内容。《说文解字》里说:“习,数(shuò)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礼记·月令》中有句“鹰乃学习”的话,意思是小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里的“习”是指练习飞翔。由于“鸟儿练习飞翔”也包含了“学习”的意思,因此由“习”的本义就引申出对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学习”。由于“习”也有“反复”“多次”的意思,因此又引申出“复习”、“温习”等意思。本文中的“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在理解字词时,适度的穿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还培养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词都需要这样引经据典,而应该适可而止。
和谐体现穿插的技巧,穿插要自然不露痕迹。和谐性原则是指穿插的设计要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氛围和谐一致,也可说课堂教学穿插的内容或活动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浅出,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轻松接受,有利于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课堂上不能为了穿插而穿插,片面把一些偏离教材的内容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地贴上某种标签插入课堂,那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同时,和谐性原则也要求插入前的“断”和插入后的“续”要自然、协调,不能太突然而有较深的“痕迹”。
教学《生命的意义》,当学生读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读不出感情时,教师先给学生投影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随后穿插讲了潘子浩的故事,让学生听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再问学生:“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再读课文,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穿插一个故事让学生来思考问题,这本身就很符合初中孩子的思维需要。再进一步看,这个故事又有着极其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地方——他们都有着疼爱他们的父亲母亲,生活中他们时时感受着父母的爱——这种“贴近”就使得这个故事中的那对父母特别令他们感动,也使得随后的换位体验有了进行的可能。有了这样和谐自然的穿插,学生被一种能够打动他们的方式打动了,从一个凭借他们的心理、感情和思想基础能够进入的“入口”进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间的通道建成了,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穿插不能千遍一律,不管是穿插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场景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发展、创新。要注意采用多种穿插方式。教学中可穿插一首别致的小诗,也可穿插令人捧腹后深思的幽默笑话;可以是一首优美感人的乐曲,也可是刺激的竞赛活动;可以是穿插教师精彩的独白,也可是穿插凝练的名言警句等。总之,只要围绕教学目标,使课堂摆脱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模式,保持课堂的灵活性、趣味性,可以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采用各种穿插形式。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况也是变化的,教师穿插的内容也应与之适应,灵活变化,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地照搬照用以前的穿插内容。
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借班上示范课。由于前来观课的人很多,场上气氛显得过于严肃,学生情绪十分紧张。钱老师见状,就临时改变课前制定的教学环节,只见他面带微笑,亲切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我打个谜语给大家猜,好不好?”等学生同意,他接着说:“谜面是——虽然发了财,却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这个人是你们所认识的。”少顷,一位女生大声说道:“钱梦龙!”话音刚落,场内欢声笑语顿起。正是教师根据场景的变化即时穿插了猜谜活动,才有了这一很有幽默的开场,把刚才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钱老师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转移因课间游离的思想,获得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并猜想死海得名“不死”的原因,一上课就先插入一个小实验,他在同学们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沉到了底。“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钱老师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蛋煮熟了,也许能浮。”一个学生把握不大地说出了他的想法。“不,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钱老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学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都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来试一试自己的办法。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高涨。这一转移式穿插艺术,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去,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是一种技巧,一种教学境界。在语文课堂教学穿插艺术运用的过程中,怎样把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巧妙地插入教学中,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挑战。尤其是教学中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学意外时,教师要能正确而快速地作出判断,用恰到好处的穿插艺术使教学自然地进行下去,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引起学生深层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教学机智、风趣的教学幽默等,教师具有这些优良的基本素质,就能更好地运用穿插艺术,而穿插艺术的运用又能不断促进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