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沙尘,通常会飞的十分遥远。”这是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最后一段文字。读罢文章,眼前总时时现出高原上那一丛丛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思绪不禁随着作者笔下那扬起的沙尘,飞向遥远。
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
《离太阳最近的树》就是唱给红柳的颂歌和挽歌。文章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冷峻、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将颂歌唱得平静,将挽歌唱得深沉。
《离太阳最近的书》探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话题,但作者并不是直白地述说出来的,而是采用直叙的方式,为读者讲述了一段30 年前的往事: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雪域,一队浩浩荡荡的士兵,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却用镐头、铁锨、斧子甚至炸药对付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红柳树,使得恶劣的环境更加恶劣。文章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批评的语气,有的只是作者的娓娓道来,表面看来,作者只是极其平静地叙述了这一段生活经历,然而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首先,作者多方位地展示了红柳的美的内涵。红柳外表的美是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的。“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里,“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了红柳丛生长的环境,同时也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辽阔和雄壮的无边无垠的白茫茫一片的映衬下,红柳树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就显得格外地耀眼。“酷寒和缺氧”强调了红柳树生长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红柳树生长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红柳树在高原雪域中的弥足珍贵。句中“微笑”一词可谓句眼,它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顽强的生命活力。
对红柳树内在力量的观照和透视是逐渐展开、逐步深入的。作者把红柳比作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有着发达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作者从红柳树内在的体量和力量来观照,表面是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更是为那一队浩浩荡荡的士兵砍伐红柳作伏笔,更增添了那一份悲凉。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这几句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但没有这些句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文章仅仅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那就未免太流于一般了。因此,文章着力向人们展示的是那一队浩浩荡荡的士兵挖掘红柳的过程。那是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场面描写。司务长和“我”算账,司务长义正辞严,连续问了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文章的妙笔就在这里。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雪域中挖掉那唯一的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希望的红柳树,这是人类破坏环境的真正的悲剧,可悲之处在于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环境,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确实那么的振振有辞,理直气壮。悲哉!这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题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喊出来,而是隐含在冷峻含蓄的叙述之中,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去有着揪心的痛!
然后,作者用工笔的手法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那“很可怕的工作量”。“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把树根“一一斩断”,后来“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依然是很平静的叙述,几乎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仔细品咂,不禁悲从中来。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只是作者将这首挽歌尽量唱得平静、坦然罢了。
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连续地发问,“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了人们一种警钟长鸣的永久记忆。
《离太阳最近的树》平淡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这篇散文很好地体现了毕淑敏一贯的语言特色。她的散文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诘屈聱牙的偏晦词语,就连比喻也是那么浅显易懂。冷静是毕淑敏语言的一大特色,她的文章没有大悲大喜,语言没有大起大落,节奏缓慢、平缓。毕淑敏的散文基本上是在用纯朴、冷静的语言,冷静、沉着的眼光审视、透视着世界及人生。
读完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悲凉。在漫漫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雪域高原上的那一丛丛红柳树,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人类却依旧要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生存。不禁想起历史上的大跃进,森林被毁掉了,而炼出的钢铁几乎都是废物,而贫穷依旧围绕着中华大地。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为我们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真切感悟。这篇文章既是对红柳的颂歌,更是一首挽歌。建议我们大家要多读这样的文章,它可以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更能让人们热爱、珍视生命!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已经消失的难道仅仅就是雪域高原上的那一丛丛曾经那么耀眼的红柳树吗?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教学参考书(基础模块)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