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华
(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中心小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但在各个学习阶段,培养的侧重点也随之改变。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主要在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整体把握,以带动起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而从动感、美感、情感三方面培养学生数感,则能起到喜人的效果。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
所谓动感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从而体验出其中的“动感”所在。教师可以从生活实处入手,将生活身边的事物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关联性,从而促进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简单的计算》这一课时,教师从生活实处入手,引导学生在动感中建立数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买东西对于大家一定很熟悉吧。现在老师分配购物任务,谁能算清帐,就帮老师购物,然后得到一定的奖励。老师想买1 支笔,价格为1 元5 角;一本笔记本,价格为5 元6 角;一盒粉笔,价格为3 元7 角;一本教案本,价格为2 元;一本作业本,价格为5 角。可是,老师身上只有11 块钱,你说老师能先买哪几样东西?“脑袋瓜”转动起来吧。学生开始“动”起来计算。有学生运用着课堂上所学习的复名数变单名数,然后开始计算、换算。如有学生说可以买一支笔15 角+一本笔记本56 角+一本教案本20 角,总共是91 角,还剩下9 角呢,所以还可以买一本作业本呢。也有学生在换算时出差错,因而算账错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生活为背景,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从而体验数字的价值。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通过猜想来实现目标。在小学数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对数字的运算能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如果只注重让学生看到数字、练习,就进行口算、估算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与数字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不能一味引导学生动笔计算,而应让学生通过观察、看算式,结合数学认知,猜想,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与提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数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计算题:5.98 ÷0.23、10.8 ÷4.5、0.5 ÷0.6、21 ÷1.4、0.7 ÷0.8.列出计算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列算式计算,而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师问:你认为以上计算题,哪一道题需要移动小数点再计算?如果不动手计算,直接观察,你认为哪一道题的商比1 大?哪一道题的商又比1 小?你能说出你猜想的原因吗?由此,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动起来。如有的学生说看除数和被除数。此时,教师接着让学生说出更详细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入。为此,在以动感促进学生数感形成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运用,注重让学生猜想,发散思维。
从表层次来分析,数学的美难以被发现;但从深层次来看,数学中也不乏美。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融入学生喜爱的元素,让数学学习变得更直观、更具美感,从而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0 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挖掘美感,以学生喜爱的图片形式呈现数字,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字带有枯燥性,单纯的数字学习,更容易让学生容易感到厌烦。为此,教师要将数字美化,融入图片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数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图片情境创设,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几只小鸭子、几只小鸡、几只蝴蝶、几只小白兔。如此一来,画面中美感十足,学生对于这样的画面非常喜欢,从而投入数数当中。很快,学生便会说出:画面中有10 只小鸭、5 只小鸡、7 只蝴蝶、9 只小白兔等。为了引导学生思维深入,教师还可以提问:从画面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什么最多?什么最少?等。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于美感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消化和吸收数学知识。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时,教师更要以“情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感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艺术的教学语言,带动学生的情感,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语言激励,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含括号的四则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在情感中培养学生数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学习完基本的运算规则后,教师利用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四则运算知识。师:96 ÷12 +4 ×2=?请抢答,并说出计算顺序。很快,学生举手抢答:答案是16,先算除法,再算乘法,然后相加,得出答案。教师进行激励评价:看来前面的四则运算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值得表扬。如果题目变为:96 ÷(12 +4)×2=?计算顺序一样吗?由于前面的学生得到教师真诚的激励,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抢答。很快,学生回答出要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算除法,再到乘法。紧接着,教师继续出题:56 ×(9 -7)÷4=?学生继续抢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而课堂也因教师的情感倾注而变得更有感染力。
总之,数感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为教师,要充分抓住培养时机,针对性培养,从多个角度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
[1]郭民,史宁中.小学生数感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01).
[2]夏向阳.立足“生活化”提升“数学化”——《找规律》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3,(11).
[3]黄春华.让小学生数感培养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认识多位数》教学例谈[J].内蒙古教育,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