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学中的点滴传承

2015-08-15 00:51田洪艳李质馨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儒家论语因材施教

田洪艳 任 旷 李质馨

(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

《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是由教育家孔子创立并逐步发展而成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儒家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化天下为核心价值,以修身正己为思想关键,其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及借鉴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延续

从施教内容看,儒家学派整合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跃升致一定的理论高度,强调教育的功能,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一)仁学思想

“仁”是儒学为了复兴周礼而对其所做的补充和发展之一,是德化的具体内容。孔子对于仁思想的系统发挥,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最具特色的地方。如“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阐述了“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阐述了仁的特点,即求仁完全是自觉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阐述了求仁的具体做法,即视听言动均需符合礼的内在要求。

(二)塑造理想人格

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代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理想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即要学会做人。《庄子·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一词。“内圣”即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世学者均将其用来阐释儒家思想,提出“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儒家思想认为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生,进而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即能够“推己及人”便做到了“仁”,亦即达到了理想人格。

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契合了现代中国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有助于促进当代道德教育。儒家主张“有为”“入世”。对个人处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以报答父母、国家。”这也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传承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儒家先哲留下的教学方法正好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宗旨。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哲学体系,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首次将人跃升到了空前高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灵魂,即通过教育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通过教育改变人格改变人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孔子对不能平等接受教育而使本来一样的本性由于后天习染而有了差别的慨叹,体现了孔子认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教育之爱要求教师爱生如子、以生为本,孔子即是一位爱生如子的教师典范。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等教育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二千多年前儒家教育思想中早已闪耀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光辉,并在践行中不断发扬光大。将儒家人本思想引入到现代教学中,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针和宗旨,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选择,体现现代教育返璞归真的决心,亦是对中华千年悠久文化的致敬!

(二)因材施教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不重要,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把握、引导,而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论语·先进篇》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场景,即针对学生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是孔子核心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教学法主要解决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统一要求,但同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现代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分层互动”“团队合作”等教学模式,均是儒家因材施教的实践例证。因材施教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启发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最早提出并实行了启发式教学法,意即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礼记·学记》对启发式教学作了最完善的阐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是强迫屈从,开导而不是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式教学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先哲们启发式教学法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其他教学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德育教学法,寓道德教育于知识、礼乐、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即学思结合教学法,强调学习、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学思结合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即环境教学法,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是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即实事求是教学法,强调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以上这些儒家教学方法与今天的教育方法有诸多一致的地方,对此继承和发扬有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三、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因此,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身作则

孔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学而优则仕”,并且提出在美育方面应该要发展,即学生要“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要求学生在德、智、能、体、美、才各个方面均要得到发展的先师,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然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泰伯》)同时,孔子也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现代教育者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身为人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以爱育爱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这就为今天的教学工作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教学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道德的认同和践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尊重、诚信、关怀、公平。

综上所述,儒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它不仅是对“教育”内涵的诠释,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解读,更是对“人”本质的理解。期待在教育实践中汲取更多儒家教育思想的营养,也期待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发展、创新儒家教育思想。

[1]李玲,张旭辉,柯昌林.管理哲学视野下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9):57-61.

[2]田猛.孔子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92(02):41-42.

[3]付春.传统价值与政治文明[J].中华文化论坛,2004,(04):123-126.

[4]杜承忠.现代教学管理中的儒家思想借鉴[J].三峡大学学报,2002,24(02):89-91.

[5]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42(05):198-204.

[6]丁立磊.梁溯溟从柏格森哲学视角重新解释儒学[J].文学艺术研究,2013,(11):314.

猜你喜欢
儒家论语因材施教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因材施教,拓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