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2015-08-15 00:51:35汤泓波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公平差异教育

汤泓波

(松原市教育局)

一、教育不公平现象在我国并非个别存在

当今中国的二元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教育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手段,而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公正,导致了诸多教育的不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因此,教育的协调作用对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当前,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受先天素质、性别、家庭环境、经济水平、教育规模与水平、生活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儿童开始其受教育生涯的机会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衡量标准可以定位在:“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当前我国此层面的现象包括: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对学生入学选择权的限制、“电脑派位”对学生选择权的侵害、以钱择校问题、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等方面的差距、女童受教育权利的被侵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机会得不到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等。

二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在资源投放(包括师资力量、物质设施等)、教育经费、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受关注、公正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性。衡量标准可以定位在:“让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现阶段我国此层面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办学条件差异太大、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一刀切”的教育收费、班额的超标现象、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交往的时间与方式的不同、课堂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公开和隐蔽的能力分班或分组、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兼顾特殊需要学生、精英教育、高等教育收费并轨问题等。

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男女生之间升学率的差异、高考分数线地区性差异等。

二、造成目前我国教育不公平因素的原因表现

现阶段妨碍我国教育公平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决策失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素质差等。从教育决策角度看,许多政策的出台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有些最终导致了有失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导致了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滋生,从资源配置角度看,我们长期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24%,为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将有限的资金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重点学校”的建设(造成校际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者自身素质方面主要是许多教师缺乏民主、公正的意识,由教学过程的若干不公平导致教育结果的最终不公平现象等。

二是客观方面:主要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个体间的差异、技术水平等因素。从地区发展来看,中国二元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仍将延续下去,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仍将继续拉大,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短时期内还很难缩小,因此,试图用一种模式来解决教育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并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这种差异既表现在生理发展方面,也表现在心理发展方面,尤其是个体间智力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给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增加了诸多困难。技术水平方面,既包括妨碍教育公平实现的班级授课制度、课程控制政策、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等,同时还取决于现有教师的素质、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职业态度、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三、如何正确界定教育公平的内涵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教育,其发展过程自然也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以此观点来审视教育公平问题,同样可以得出“教育不公平是绝对的,经常的;公平是相对的,暂时的”的结论。在现实中,尽管教育公平处于“相对的、暂时的”的状态,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

因为,教育公平受其外部的条件和内部的因素双重制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发展、社会阶层、人口发展等外部因素严重制约着教育公平。其实,我们这里所谓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教育公平却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变化,所以教育公平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内教育公平的范围也是不容混淆的。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四、正确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与思考

一是要端正社会观念,从理论上弄清“教育公平”的实质所在。在进行教育公平价值判断时,正确处理公平与自由、公平与竞争、公平与效益、公平与差异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平等与效益、自由与规范、竞争与合作的维度,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要坚持基本权利领域和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领域和非公共教育资源领域的不平等原则,把握好平衡点,充分考虑到代价问题;在基础教育中资源分配重心逐步上移,过渡到县级统筹、省级统筹,同时制定最低受教育标准,采取补助的办法确保所有人群达标。

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制度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改变无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大一统”模式,消除整齐划一带来的弊端,实现教育发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要官办民办一起上,实现多元化投资办学。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通过学习化社会建立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要支持和关注处境不利弱势群体的教育、城市薄弱学校教育、偏僻农村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和移民子女教育等。要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助学、贷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费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学生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导向作用。在这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界和各类学者应有的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通过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批评与建议等合理方式帮助政府通过科学的政策来调节社会公平,从而使教育公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教师在实现公平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教师,如果他思想品德端正、学识广博,不搞任何不正之风,爱岗敬业,把全身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他就能对实现公平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反之,一名教师如果品行不端、不学无术,专门搞歪门邪道,那么,在他那里就不会有教育公平可言。因此,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猜你喜欢
公平差异教育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怎样才公平
找句子差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