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娟娟
(江西赣州卫生学校)
中职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多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大多数中职生来自弱势家庭,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少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社会对他们存在偏见。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语文是国语不学也会,甚至厌烦语文,视上语文课简直为受煎熬。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有声或者无声的信息交流,是教育者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活动,它从一开始就与民主、平等、坦诚、倾听等相伴而生。
对话教学的精髓在于重视中职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及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采取探究、沟通、合作、建构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完成从“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到“师生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化,实现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把对话教学引向语文课堂?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做忠实听众,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他人的发言,才能将蕴藏心中的疑问、想法毫无保留的向老师、同伴倾诉。总之,要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对话中。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从而实现彼此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在学习《故都的秋》时,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让他们有话可说,上课时我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感觉有话要说,纷纷举手发言,表现相当踊跃。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关于秋天的诗词欣赏和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学生通过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置疑问。因此设置问题时要巧妙,要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在展示讨论成果这一环节,应该让各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去展示本组的观点,以避免优等生学困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的出现,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让全体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都能受益。
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贯穿史今。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上课学生讨论的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些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的讨论过程很激烈,形成了正反两个阵营,最后还需要教师来解答并给予合理的解说。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另外,作为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不能过分迷信教材,迷信教学参考,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充分体现“参与式”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然后通过对话展示自己的独到见解,解决疑难。这样不仅突破了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性格、学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不同,误读与停留在问题表面是难免的。教师要认真倾听,善于抓住学生对话中个性化思维主张和火花思维灵感,在保护学生对话激情的前提下,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引导,拓展课堂深度,让对话向深层次推进。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
课程应当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语文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
合作与对话密不可分。生生在合作中往往会产生奇异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抓好、抓实这一环节,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问题与分歧,既要尊重对方,又要彼此争论,提炼出更有价值的观点。教师既是课堂对话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对话的推动者。在课堂的瞬息万变中,教师要进行引导,不动声色中对学生对话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指导,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对话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包括四个方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对话欲望;提高对话能力;鼓励创新,提升对话价值。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升华。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出新颖的观点,打开思路,从而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因此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对话,不断探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1]宋晓芸,李君.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分析[J].师道·教研,2011,(09).
[2]李丰孟.古诗教学引导深度阅读的三个层级[J].考试周刊,2012,(80).